安徽省油菜丰收的秘诀:07-08年主导品种全解析
在安徽省,油菜不仅是重要的油料作物,也是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07至2008年间,安徽省农业科技入户油菜主导品种以其卓越的性能和高产稳产的特性,为当地农民带来了丰收的喜悦。以下是当时备受推崇的三个油菜品种的详细介绍:
1. 皖油25号(皖核杂8号)
- 审定情况:2004年10月29日,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对皖油25号进行了审定,编号为皖品审04070449。
- 产量表现:在2002至2004年的安徽省区试中,皖油25号平均亩产达到180.83千克,比对照皖油14号增产6.15%。生产试验中,平均亩产182.02千克,增产5.81%。
-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全生育期约227天,株高160厘米,一次有效分枝9-10个,单株有效角果数约480个,每角约18粒,千粒重约3.6克。芥酸含量0.34%,硫甙20.55微摩尔/克(饼),粗脂肪41.35%。具有抗倒、抗寒性,耐菌核病,丰产稳定性好。
- 栽培要点:江淮地区9月上中旬育苗播种,每亩移栽0.8-1.0万株;9月底至10月初播种,每亩移植1.2-1.5万株。
- 适应地区:安徽省油菜产区。
2. 皖油27号
- 特征特性:全生育期约235天,株高155厘米,一次有效分枝9个,单株有效角果450个,每角约21粒,千粒重约3.2克。抗(耐)菌核病和抗倒性较好。
- 栽培要点:江淮地区9月上中旬育苗播种,每亩移栽0.8-1.0万株。
- 适应地区:安徽省油菜产区。
3. 秦优7号
-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4014。
- 选育单位: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
- 特征特性:甘蓝型弱冬性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全生育期黄淮地区平均245天,长江下游地区平均226天,长江中游地区平均218天。平均株高164.2-182.7厘米,一次有效分枝8-9个,单株有效角果288-342个,每角粒数23-25粒,千粒重3.0克。低感菌核病,中抗病毒病,抗倒性较强。
- 产量表现:在不同地区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中,秦优7号均表现出较好的增产潜力。
- 栽培要点:生产上注意施用硼肥。
- 适应地区:安徽省油菜产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