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丰11号:旱地小麦的绿色革命
在黄土高原的定西市,一场农业的绿色革命正在悄然发生。“定丰11号”,这个由定西市旱作农业科研推广中心精心培育的小麦新品种,以其卓越的耐旱性和高产潜力,正在改变着这片土地上的农业生产模式。
“定丰11号”的诞生,是科研人员对1982年引进的TaI雄性不育基因材料73-3/墨它与自育品种定丰1号的巧妙结合。经过多年的选育,这一品种展现出了春性、半匍匐的幼苗特性,以及适中的叶色和宽度。它的生育期介于101至116天,属于中熟品种,分蘖力强,株高约115厘米,株形紧凑,穗长在7.8至9.8厘米之间,呈现出纺缍形的穗状,表面覆盖着细软的绒毛。
更加引人注目的是,“定丰11号”的产量表现。在2001至2003年的定西地区区试中,平均每亩产量达到了249.06公斤,相较于对照品种渭春1号,平均增产幅度高达12.9%。这一成绩的背后,是科研人员对栽培技术的深入研究和精心指导:旱地播种量控制在22至25万粒,二阴旱地则为25至28万粒;氮磷配比的优化,以及磷肥的加大投入,种肥的适当施用;以及病虫害的及时防治。
“定丰11号”不仅在产量上表现突出,其籽粒品质同样令人称赞。红色的角质籽粒,千粒重在38.1至41.0克之间,平均为39.48克,容重在779至806克/升,平均为792.5克/升。此外,其粗蛋白含量达到12.56%,湿面筋含量为27.1%,沉降值25.2毫升,形成时间2.7分钟,稳定时间3.6分钟,这些指标都显示出其优良的食用品质。
最为难得的是,“定丰11号”在抗病性上的表现。它对条中32号、水4和水14等病害表现出了免疫性,即使是面对条锈病混合菌,它也能保持健康的生长状态。
适宜于定西市二阴旱地及生态条件相似地区种植的“定丰11号”,不仅为当地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更为干旱地区的农业生产提供了新的可能性。这不仅是一个品种的成功,更是对传统农业模式的一次深刻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