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依赖,创新育种:中国四元杂交瘦肉型猪培育与产业化新篇章》
在中国,猪肉是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美味,占据了国民肉类消费的63%以上,养猪业的产值高达1.3万亿元,是国计民生的重要支柱。然而,长期以来,我国优良瘦肉型种猪依赖进口,国外种猪几乎垄断了市场,传统的三元杂交模式在养殖效率和瘦肉产量上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差距。这种对外依赖和育种技术的滞后,严重制约了我国养猪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老一辈种猪育种专家熊远著院士的研究成果为突破口,一项创新项目应运而生。该项目通过种猪新配套系选育和技术创新,开发出系列猪育种关键技术,培育出8个专门化品系和2个配套系,为我国猪肉市场供应和养猪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今年2月,科技部部长万钢在中国博鳌农业(种业)科技创新大会上,特别提到了“华农温氏猪配套系”培育与产业化应用,将其作为重大育种成果案例。
项目的技术要点包括:
1. 种猪育种关键技术的建立。项目提出和修订了种猪性能评价指标,建立了性能测定和基于BLUP遗传评估方法,自主开发了育种分析软件,并应用分子标记技术,构建了常规选育与分子标记相结合的育种技术。
2. 高效瘦肉型猪新配套系的培育。项目突破了皮特兰种猪资源的评价和利用瓶颈,解决了多性状平衡育种和多元杂交产品整齐度问题,培育出两个四元杂交新生产模式的种猪新配套系。与市场上的三元杂交优良瘦肉型种猪相比,新配套系在生长速度、料肉比、瘦肉率等方面均有显著提升,与国际先进水平持平,大大减少了对国外种猪的依赖,提高了我国肉猪的生产效率。
3. 猪重要经济性状相关分子标记的研创。项目发现了21个与生长、肉质、繁殖等性状相关的新分子标记,并在育种实践中进行了大量利用。
4. 新配套系的大规模产业化应用。自两个新配套系种猪审定以来,已在全国26个省(市)得到大面积推广,累计出栏商品肉猪近3500万头,产值500多亿元。近3年来,累计出栏商品肉猪2117.5万头,产值330.47亿元。
该项目不仅提供了我国养猪行业亟需的优良品种,为稳定猪肉市场供应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在育种机制上树立了我国种猪育种的标杆,形成了以大企业为主体,产学研联合公司化运行的种猪育繁推一体化机制,保障了良好的育种效果。同时,项目采用“公司+农户”模式发展养猪业,为近5万名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农户累计获利27.5亿元以上,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项目主持人吴珍芳博士,现任华南农业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分子遗传与猪的育种。他长期在生产一线开展种猪育种工作,熟悉国内外研究和产业动态,是广东省生猪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国家转基因育种重大专项执行专家。吴珍芳博士主持了多项国家生物育种高技术产业化专项、国家“863”重点专项和国家转基因重大专项课题,并曾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