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田野上的新希望——成电麦1号的丰收故事
在四川的广袤田野上,一种名为“成电麦1号”的小麦新品种正在成为农民们谈论的焦点。这个由电子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和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共同培育的小麦品种,以其出色的产量和抗病能力,为当地农业带来了新的希望。
成电麦1号,一个源自MY92-8与91S-5-4的杂交后代,展现出了它独特的生长特性。它是一种弱春性小麦,全生育期大约188天,幼苗半直立,绿色,具有强大的分蘖能力。它的植株整齐,株高适中,约91厘米,株型优美,旗叶较短小,角度从直立到披散,形成一种独特的景观。
更引人注目的是它的产量表现。在2004至2005年度的四川省小麦区试中,成电麦1号的平均亩产达到了342.3公斤,比对照品种川麦107增产5.1%。而在接下来的2005至2006年度续试中,它的平均亩产更是达到了373.8公斤,增产幅度达到了6.5%。两年的区试平均下来,成电麦1号的平均亩产为358.1公斤,比对照品种增产6.0%,在19个试验点中有16个点次实现了增产。
成电麦1号不仅产量高,其品质同样令人称赞。2005年和2006年的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的品质测定显示,成电麦1号的平均容重为810克/升,粗蛋白质含量为14.1%,湿面筋含量29.8%,沉降值24.6毫升,稳定时间2.2分钟,这些指标都显示了它作为优质小麦的潜力。
当然,任何作物都有其弱点,成电麦1号也不例外。经四川省农科院植保所鉴定,它对条锈病有高抗性,但对白粉病和赤霉病较为敏感。因此,种植成电麦1号时,需要特别注意田间管理,包括除草和病虫害的防治。
种植成电麦1号的要点也相对简单明了。播种期一般选在四川盆地的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每亩基本苗数为12万。施肥方面,每亩需施纯氮10公斤,并配合施用磷、钾肥各10公斤。通过这些简单的栽培要点,农民们可以轻松地管理这片希望的田野。
成电麦1号,这个适宜在四川平坝和丘陵地区种植的小麦新品种,正以其卓越的表现,成为当地农民心中的明星。随着它的推广,我们有理由相信,四川的小麦产业将迎来更加丰收的明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