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杂7号:抗病高产的油菜新品种

2025-07-28 05:51:43 发布

在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中,核杂7号以其卓越的特性和产量表现,成为了油菜种植领域的一颗新星。2004年10月,核杂7号通过了国家品种审定,编号为国审油2004019,标志着这一品种正式获得了官方的认可和推广。

核杂7号是一种甘蓝型半冬性核不育杂交种,它的全生育期平均为236天,幼苗叶色较深,冬季匍匐生长,叶片缺刻浅,长柄叶裙边明显,叶面平展,蜡粉较厚。花瓣呈鲜黄色,椭圆形平展,主花序发达,角果长度中等,种皮黑褐色。株高平均155厘米,分枝节位35厘米,一次有效分枝8个,二次有效分枝7个,主花序长60厘米,单株有效角果数达到400个,每角粒数20粒,千粒重3.7克。核杂7号在抗病性方面表现出色,菌核病发病率为23.3%,病毒病发病率为18.3%,均低于平均水平,显示出较强的抗倒性。

在产量表现上,核杂7号同样不负众望。2002-2003年度参加长江下游组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33.01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5.97%;2003-2004年续试,平均亩产171.34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9.03%;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52.17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7.67%。2003-2004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68.87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2.85%。

核杂7号的栽培要点包括在9月25日左右播种以培育壮秧,秧龄40~45天,三叶期喷施150mg/kg多效唑或18mg/kg稀效唑,移栽期以11月上旬为宜。在施肥方面,应重施基肥,增施磷钾肥,早施苗肥和腊肥,抽薹肥需早施或看苗情,不宜多施,巧施花角肥。同时,要做好清沟理沟工作,防止田间湿害。花期要及时做好菌核病防治工作。常规栽培条件下种植密度为8000株左右,稀植高产栽培技术配套条件下种植密度为5000株左右。

核杂7号适宜在长江下游地区的浙江、上海两省(市)及安徽、江苏两省的淮河以南地区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这一品种的推广,不仅能够提高油菜的产量,还能增强油菜的抗病能力,为农民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