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昌学院培育的“西大麦2号”:高产量、抗病力强的大麦新品种
在四川凉山州的大麦种植区,一种名为“西大麦2号”的新品种大麦正在引起农民们的广泛关注。这个品种由西昌学院精心培育,是盐源大麦与马龙紫芒麦以及川农90-18的杂交后代,以其春性中熟的特性和六棱大麦的形态特征脱颖而出。
“西大麦2号”的全生育期大约在149至165天之间,幼苗直立,叶色浓绿,叶乳白色,显示出强大的分蘖力和成穗率。植株紧凑,平均株高85厘米,茎绿色且弹性强,腊粉多,这使得植株能够更好地抵抗病害和不利环境的影响。穗层整齐,落黄转色好,穗圆柱形,长芒紫色,平均穗长6.6厘米,穗粒数约63粒。颖壳白壳,穗颈半弯,护颖较宽,籽粒白色、卵园形、饱满度好,平均千粒重达到36克。
在营养成分上,“西大麦2号”也表现出色,蛋白质含量为14.1%,淀粉含量52.5%,水分含量10.2%。经过凉山州植保站的鉴定,该品种的大麦白粉病轻微发生,零星病斑,未发现其他病害,显示出良好的抗病性。
产量表现上,“西大麦2号”同样令人瞩目。2007-2008年度参加凉山州大麦区试,平均亩产612.0公斤,比对照川农90-18增产20.5%,所有试验点均实现增产。2008-2009年度续试,平均亩产627.4公斤,比对照增产25.6%,再次所有试验点均增产。两年区试平均亩产619.7公斤,比对照增产20.5%。在2008-2009年度的生产试验中,平均亩产599.4公斤,比对照增产19.4%,所有试验点均增产。
栽培“西大麦2号”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播种期应选择在凉山州的10月上旬至11月上旬;播种量为8-12公斤,开厢均匀撒播;底肥亩用复合肥30公斤,苗肥尿素10公斤,过磷酸钙15公斤;田间管理要注重灌排水,适时防治病虫害,并进行中耕除草。
总的来说,“西大麦2号”以其高产量、抗病力强和易于管理的特点,成为了四川凉山州大麦产区农民的新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