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旱17:抗旱高产的小麦新品种

2024-08-05 02:42:26 发布

在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中,洛阳农林科学院培育出了一种新型小麦品种——洛旱17,它以其出色的抗旱能力和稳定的产量表现,为河南省的旱地农业带来了新的希望。

洛旱17,一个通过豫审麦2015026号审定的小麦新品种,由张灿军、吴少辉等育种专家精心培育而成。它的品种来源是温麦19与洛麦98138的杂交,展现出了半冬性中熟的特性,全生育期约为227天。洛旱17的幼苗半匍匐生长,叶片短而宽,叶色深绿,冬季抗寒性良好,春季返青迅速,两极分化快,株型半紧凑,株高在66至82.5厘米之间,茎秆粗壮,抗倒伏性能优越。

在产量构成上,洛旱17亩成穗数可达28.8至38.3万,穗粒数为29.3至35.9粒,千粒重在40.9至48.9克之间。它的长方型穗和较密的穗码,加上长芒、白壳、白粒的特征,使得籽粒半角质,饱满度中等,且耐后期高温,熟相良好。

洛旱17的抗旱性经过洛阳农林科学院的严格鉴定,连续两年的抗旱指数分别为1.087和1.040,均达到3级抗旱标准,表现出中等的抗旱性。然而,抗病能力方面,洛旱17对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和纹枯病表现为中感,对赤霉病则表现为高感,因此在种植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病害的防治。

在品质分析上,洛旱17的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均达到了较高的标准,容重、白度、沉淀指数等指标也均表现出良好的品质特性。此外,它的出粉率和稳定时间等指标也显示出其在食品加工方面的潜力。

在产量表现上,洛旱17在连续三年的试验中均表现出了较好的增产能力,尤其是在2014至2015年度的生产试验中,平均亩产达到了439.4公斤,比对照品种洛旱7号增产11.0%,显示出其在旱地种植条件下的高产潜力。

洛旱17的栽培技术要点包括适宜的播期和播量,以及田间管理中的施肥原则和病虫害防治。这些技术要点的遵循,将有助于洛旱17在河南省丘陵及旱肥地麦区的早中茬种植中发挥出最佳的生长表现。

综上所述,洛旱17以其抗旱、高产、品质优良等特性,有望成为河南省旱地农业的新星,为当地农民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和更好的种植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