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大棚种植红薯:喀左县农民致富新路径
在辽宁省喀左县大营子乡大梁下村,一个山区小村庄的农民们通过塑料大棚种植红薯,找到了一条致富的新路。这个村庄拥有132公顷的耕地,以往大部分种植的是玉米,每667平方米的收入仅为300元左右。然而,自2003年起,村民们开始利用大棚种植红薯,这一改变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经济效益,每667平方米的收入飙升至5000元以上。
种植红薯的成功秘诀在于几个关键的栽培技术。首先,村民们选择了高产、优质的红薯新品种——北京红,这种品种能够满足市场需求。其次,大棚栽培红薯要抓住“四早”原则:早育秧、早扣棚、早整地做台、早定植。这四个“早”是确保红薯早上市、获得高效益的关键。
育苗工作在3月15日至20日进行,每667平方米需要4平方米的育苗床和75公斤的种薯。村民们利用暖棚或冷棚进行育苗,通过精细的土壤处理和保温保湿措施,为种薯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
到了4月20日,大棚栽植工作开始。在栽秧前15天,村民们会先扣棚以提高地温。每667平方米施用4000至5000公斤的农家肥和15公斤的二铵,整地做台,确保植株间有足够的空间生长。每667平方米保苗8000株,为高产量打下基础。
田间管理同样重要,及时拔除杂草,并在红薯块根形成初期和膨大盛期适时灌水,这些都是保证红薯健康成长的必要措施。
8月中旬,村民们开始采收红薯。平均单株产量达到0.57公斤,每667平方米的产量高达4500公斤。市场平均价格为1.60元/公斤,使得每667平方米的产值达到7200元。扣除大棚建设成本1917元后,每667平方米的纯收入达到5283元,是种植玉米收入的10倍。
塑料大棚种植红薯不仅提高了大梁下村农民的经济收入,也成为了他们致富的新产业。这一变革性的农业实践,不仅改变了村民们的生活,也为其他地区的农民提供了一个值得借鉴的致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