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种秋收,皖麦709——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的高产小麦新品种
2025-06-12 05:34:47 发布
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的精心培育下,“皖麦709”小麦品种以其卓越的产量表现和稳定的品质,成为了淮河以南春性麦区的新宠。这一品种的审定编号为皖审麦20210056,由甘斌杰和黄晓荣两位主要育种人经过多年的努力,从矮败小麦(Ms2丰抗13号/矮变一号/北京837)与郑麦9023、扬87-158等父本的回交轮回选择中诞生。
“皖麦709”以其春性特性,全生育期约为200.6天,与扬麦20同期成熟。其株高79.6cm,幼苗半直立,株型松散,分蘖成穗率高,穗型为纺锤型,白壳长芒,红粒,籽粒饱满,半角质。在两年的区域试验中,亩穗数和穗粒数均表现优异,千粒重稳定在40克左右。抗性鉴定显示,该品种对赤霉病和白粉病具有中抗性,对纹枯病的抗性稍弱。品质分析结果表明,其容重和粗蛋白含量均在中筋品种的范围内,吸水量和稳定时间也显示出良好的加工特性。
产量表现上,“皖麦709”在2018-2019年度和2019-2020年度的亩产分别比对照扬麦20增产9.58%和6.59%,显示出显著的增产效果。2020-2021年度的生产试验中,平均亩产也比对照增产6.58%,进一步证明了其高产潜力。
在栽培技术方面,“皖麦709”适宜在10月25日至11月5日播种,每亩基本苗18至20万。施肥管理上,需要施足底肥,亩施纯氮14至16千克,其中底肥占60%,追肥占40%,同时一次性施入五氧化二磷6至8千克和氧化钾6至8千克。此外,还需注意防治赤霉病、白粉病和蚜虫等病虫害。
经过严格的审定,“皖麦709”符合安徽省小麦品种审定标准,已通过审定,并适宜在淮河以南春性麦区推广种植。这一新品种的推广,将为当地农民带来更高的产量和更好的经济效益,是春种秋收的理想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