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新希望】中棉所125:抗病高产,河西走廊的棉花明星
在甘肃省河西走廊的广阔棉田中,一种名为中棉所125的棉花品种正以其卓越的抗病性和高产潜力,成为当地棉农的新宠。这一品种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与酒泉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联合培育,经过严格的审定程序,获得了甘审棉20200002的编号。
中棉所125以其紧凑的株型和筒形外观,展现出良好的田间长势。株高约83.4厘米,茎秆紫红且覆盖茸毛,叶片较小而淡绿,这些特征使得植株在生长过程中更加稳健。每株植株平均结铃8.7个,铃呈卵圆形,单铃重达5.5克,衣分高达40.5%,子指为10.3克,霜前花率高达93.0%。在纤维品质方面,中棉所125同样表现出色,HVIC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为31.6毫米,断裂比强度达到29.1厘牛/特克斯,马克隆值为4.7,断裂伸长率为7.6%,反射率为78.7%,黄度为7.1,整齐度指数为87.1%,纺纱均匀性指数为154.9,这些指标均显示出其优良的纤维特性。
在产量表现上,中棉所125同样不负众望。2017至2018年的区域试验中,平均亩产子棉380.8千克、皮棉154.9千克,比对照酒棉10号增产8.2%和8.4%。2019年的生产试验中,平均亩产子棉329.0千克、皮棉138.7千克,比对照增产10.6%和11.6%,显示出其显著的增产潜力。
栽培技术要点方面,中棉所125适宜在4月上中旬播种,亩保苗密度为1.1万株。底肥需施用农家肥5000公斤/亩,磷酸二氢铵30公斤/亩、钾肥10公斤/亩。追肥结合灌水,总共施用尿素40公斤/亩。灌溉方面,见花前灌溉头水,9月上旬停水,共灌水5次。化控方面,缩节胺化控4次,不同生长阶段使用不同剂量。7月10日前后进行打顶,以促进植株生长。
综合以上特点,中棉所125不仅在抗病性上表现出高抗枯萎病、抗黄萎病的优势,而且在产量和纤维品质上均有卓越表现,适宜在甘肃省河西走廊棉区种植,为当地棉农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更高的经济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