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明珠——保玉13号,玉米界的新希望

2024-08-08 03:04:17 发布

在云南高原的广袤土地上,一种名为“保玉13号”的玉米新品种正以其卓越的特性和稳定的产量表现,成为当地农业的新星。由保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精心培育的这一品种,以其编号滇审玉米2010002号的身份,正式亮相于农业舞台。

保玉13号,别名保25-2,是经过科学配对的保804与保803的结晶。它的诞生,凝聚了邵思全、段家友等七位科研人员的心血和智慧。母本保804源自海禾1号,经过七代自交的精炼;父本保803则是M017Ht与杨柳二黄玉米的结合,历经十四代自交的筛选。

保玉13号以其半紧凑的株型和整齐的成株,展现出了其优良的生长习性。平均生育期为113天,株高达到267.2厘米,穗位高110.3厘米,穗长17.8厘米,穗粗4.7厘米,秃尖长1.5厘米。每一穗行数平均为13.1,行粒数35.3,千粒重高达326.3克,出籽率达到84.7%。其果穗呈长筒形,籽粒为黄色中间型,穗轴白色,整体外观令人印象深刻。

在品质上,保玉13号同样表现出色。容重达到738g/L,全籽粒蛋白质含量为9.24%,粗脂肪含量4.22%,粗淀粉含量高达72.30%,赖氨酸含量为0.30%。这些指标不仅证明了其作为饲料或食品原料的高价值,也显示了其在营养上的全面性。

抗性方面,保玉13号能够抵抗大斑病、锈病和茎腐病,对灰斑病、弯孢霉叶斑病和丝黑穗病有中等抗性。然而,它对穗腐病和纹枯病较为敏感,对小斑病则表现为高感,因此在小斑病高发区不宜种植。

产量是衡量一个品种成功与否的关键。保玉13号在2008-2009年云南省B1组区试中,两年平均亩产达到580.1千克,比对照海禾2号增产2.2%,增产点次率达到57.1%。2009年的生产试验中,产量变幅为396.9-710.0千克/亩,平均亩产570千克,较对照海禾2号增产8.3%,这一成绩令人瞩目。

适宜的种植区域为云南省南部海拔1350-1900米的地区,这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保玉13号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然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小斑病高发区不宜种植此品种。

保玉13号,这朵高原上的明珠,以其出色的表现和稳定的产量,为云南乃至更广泛地区的农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