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杂棉30:抗虫高产,长江流域棉农的新选择
在长江流域的棉田里,一种新型棉花品种正引起棉农们的广泛关注——鄂杂棉30。这款由襄阳市农业科学院精心培育的转抗虫基因中熟杂交品种,以其出色的生长特性和产量表现,成为棉农增产增收的新希望。
鄂杂棉30的生育期为122天,出苗迅速,长势旺盛,即使在生长后期也不见早衰,保证了结铃性的稳定和吐絮的顺畅。株高适中,为117.4厘米,株型松散,有利于通风透光,茎秆茸毛较多,叶片中等大小,叶色较深,这些都是健康生长的标志。每株平均结铃32.6个,铃形长卵圆形,单铃重6.0克,衣分高达41.7%,子指10.9克,霜前花率高达94.3%,这些数据都显示了鄂杂棉30的高产潜力。
在抗病性方面,鄂杂棉30同样表现出色。它耐枯萎病,病指仅为12.6,耐黄萎病,病指33.1,并且能够有效抵抗棉铃虫的侵害。这些特性使得鄂杂棉30在病虫害防治上更为省心,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降低了成本。
纤维品质上,鄂杂棉30同样不逊色。HVIC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达到30.1毫米,断裂比强度为28.9厘牛/特克斯,马克隆值为4.9,断裂伸长率为5.7%,反射率为78.7%,黄色深度为7.6,整齐度指数为85.7%,纺纱均匀性指数为143。这些指标均显示了鄂杂棉30纤维的高品质,适合纺纱加工。
产量表现上,鄂杂棉30在2012至2013年的区域试验中,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的亩产均比对照品种鄂杂棉10号有显著增产。2014年的生产试验中,这一增产趋势得到了进一步的验证。
栽培技术要点方面,鄂杂棉30适宜在长江流域棉区4月上中旬播种,采用营养钵育苗移栽的方式。根据不同的水肥条件,每亩种植密度在1500至2000株之间。在施肥上,要施足底肥,重施初花肥,并在现蕾后注意喷施硼肥,适当补施盖顶肥。同时,根据棉花长势及天气情况,酌情使用生长调节剂。在病虫害防治上,二代棉铃虫一般不需防治,但三、四代棉铃虫及其它虫害则需及时防治。
综上所述,鄂杂棉30以其抗虫、高产、优质的综合特性,成为长江流域棉农的新选择。它不仅能够提高产量,还能降低病虫害防治的成本,是棉农们值得信赖的棉花品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