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公里彩虹路串起好日子
一条长达3公里的彩虹路贯穿全村,村内高端民宿、时尚咖啡吧、特色小吃店随处可见,道路两旁的仙人球、鸡蛋花等植物生长繁茂,游客络绎不绝。整个村落依山而建,每个院子都是观景台,苍山洱海风光抬眼即揽。这就是文笔村,满足着人们对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所有想象。
谁能想到,这个旅居打卡网红村,十年前还是。海东镇最穷的村落。文笔村坐落于海东镇最北部,虽然守着好山好水,但由于耕地稀缺,多数村民以打渔为生,日子拮据。
十年河东十年河西。如今的蜕变,得益于文笔村巧妙利用山水资源,在全域旅游发展的机遇中锚定“旅居”定位,蹚出了一条特色文旅振兴路。
“要想富,先修路。以前村里的路坑坑洼洼,雨天泥泞,晴天有尘土,外面的人进不来,我们的特产也运不出,守着金山银山却受穷。”文笔村党总支副书记赵所花直言,“当时村‘两委’班子反复商量,一致认为必须先把路修通、修漂亮,让文笔村的‘山水牌’有机会亮出去。”
文笔村积极争取资金,修复老环海路文笔段、铺筑贯通文笔村山脚至山顶的主干道,破解了长期以来的交通瓶颈;对进村道路进行亮化彩化,实施村口牌坊建设、建筑风貌整治及村庄巷道提升改造等项目,拆除主干道两侧临建违建,规范停车与摊位秩序,村子从“灰头土脸”变得“清新亮眼”。
“以前家门口堆的都是渔网、渔具,墙皮都掉花了,哪敢想现在这么干净漂亮。”土生土长的村民赵永仙指着院外的彩虹路笑着说。借着村里发展文旅的势头,她家的房子重新修整后租给外地创业者开民宿,“每个月能拿8000多元的租金,我还在店里帮忙打扫卫生,又有3000多元的收入,比以前稳当多了。”
让客人留下来需要下细功夫。文笔村同步跟进治理和服务项目,成立民宿客栈、文旅产业发展平台联合党支部,探索实践“党组织+民宿+农户”、党组织领办文旅产业发展、书记院坝协商会工作机制,规范了民宿经营行为,提高了服务质量,还消除了“外地老板抢饭碗”的顾虑,促成“民宿雇村民、村民供食材”的双赢模式。
为更好地整合资源,文笔村组建强村公司,采取“政府+企业+村集体”模式,组建大理市东海岸文旅发展有限责任公司,镇村各占股30%,企业占股40%,按3:3:4比例分红。公司对文笔村进行整体策划、招商引资、开发、运营、管理,编制文旅产业专项规划,盘活建设用地、村庄周边林地、环海路边固定车位等,实施游客服务站、微型消防站等建设项目,购置游客观光车,接待能力显著提升。“接下来要盘活村民闲置资产,完善配套,推动文笔村旅居产业高质量发展。”强村公司总经理董彬介绍。
哈尔滨人吴兴帅是文笔村发展的见证者。“2020年我来到大理创业的第一站就是文笔村,先在艺术空间做运营管理,之后摆摊卖咖啡,后来发起义工捡垃圾活动,村民常来帮忙,还会送自家水果,这里早成了我的家。”如今他开的理记先生咖啡店,因践行环保理念圈粉不少,游客与村民形成守护苍山洱海的共识,自己的小店也因这份社会责任收获了更多好感。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来到文笔村,从旅行者变成旅居者,从旅居者变成投资者,最后完全融入当地生活,成为了新大理人。截至目前,文笔村共有240位外地人在此投资创业,270名外来务工者长期在此就业。同时,142个院落村民房屋出租,年租金达到2224万元,370名本地人就近务工,村民实现了财产性收入、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的大幅增长。
漫步在文笔村,时尚气息与淳朴风情交融:民宿老板推荐村民自种的水果,小吃摊主用白族话拉家常,老人们坐在村口惬意地看着来往的游客。昔日的穷渔村成了小康村,正以文旅为笔,在苍山洱海间写下乡村振兴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