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清水汉麻:千年种植史焕新颜 全链发展激活县域经济新动能

2025-08-30 19:15:21 更新 来源:中国农网

金秋时节的清水大地,汉麻作物长势喜人,田间地头、加工车间、产品展馆处处涌动着产业发展的蓬勃活力。8月29日,清水县委、清水县人民政府与中国麻纺织行业协会联合以“赋能汉麻全产业链,激活县域发展新动能”为主题,共同主办汉麻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这是一次汉麻产业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是清水汉麻从千年种植传统迈向全链现代化发展的生动缩影,行业专家、企业家齐聚一堂,通过实地考察、专题研讨,共同见证“轩辕故里清水”如何以汉麻为笔,书写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提及清水汉麻,绕不开的是其深厚的历史积淀与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作为中华人文初祖轩辕黄帝诞生地、秦始祖非子首封地,清水县的汉麻种植史已延续5000余年,于右任先生所作《麻鞋歌》中“清水县,县城下,麻油油,被四野”的诗句,至今仍是当地汉麻种植盛景的生动注脚。

而让清水汉麻声名远扬的,更在于其无可替代的自然条件。这里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 8.8℃,年降水量583毫米,肥沃的土壤与较大的昼夜温差,共同孕育出“色白有光泽、耐湿且抗腐、韧长弹性好”的优质汉麻。如今,这份“先天优势。已转化为产业发展的坚实根基,清水县汉麻种植面积已达5万亩,2025年预计总产量突破2.5万吨,产值超7500万元。8个千亩以上标准化产业片带相继建成,让清水成为汉麻全产业链发展的“原料粮仓”。

“我们秦亭镇是清水汉麻产业的核心区,今年种了2.5万亩汉麻,占全县种植面积的一半。”秦亭镇党委书记郭志斌指着连片的汉麻田介绍,“这片基地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农户只管种,采收后企业统一收购,根本不愁卖。”

走进清水县,汉麻产业的全链条发展脉络清晰可见。在秦亭镇2.5万亩核心种植区,连片的汉麻田一望无际;柳林村传统沤麻点保留着古法工艺的智慧,刘峡村麻纤维提取车间里则是现代化加工的繁忙景象—甘肃盛裕达汉麻产业有限公司的这个车间,日加工原材料30吨,年加工能力达8000吨,产值超5000万元,实现了“田间原料”到“工业产品”的快速转化。

产业链的延伸不止于此。红堡工业园区内,“种植—加工—研发”一体化格局已现雏形;4条现代化麻纤维生产线高效运转,汉麻脱胶梳理项目加速推进,真正实现“当地种植、当地加工、当地转化”。更值得关注的是,崔刘村探索的“小麦+汉麻”“油菜+汉麻”的复种模式,既提升了土地利用率,又让农户收入稳步增长,目前已有200余名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月均增收3000元。

清水县副县长李军说,“清水县深入实施‘引大引强引头部’行动,积极对接麻油制作、麻皮纤维提取、麻秆生物燃料、脱胶纺纱、制衣制鞋等麻产品精深加工企业,通过招引项目、建设基地、技术革新等方式。专门研发并推广汉麻收割机械,提高种植管理机械化水平。加快构建集品种培优育强、标准化种植、规模化生产、企业订单收购、统一加工销售、产品多元开发于一体的汉麻全产业链、全供应链、全价值链。”

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有力支撑与多方的协同合作。在清水,种植端的“先种后补”政策精准发力,对脱贫户、一般农户、村集体经济组织分别给予 150元/亩、120元/亩、100元/亩补助,充分调动了种植积极性;企业端的服务同样贴心,红堡工业园提供“拎包入住”式服务,已吸引盛裕达汉麻、甘肃峰野等优质企业落户,为产业链注入强劲动力。

清水县招商事务服务中心主任何峰说,“通过产业投入和服务配套,最大限度降低优质企业的初始投资成本和运营门槛,让他们能心无旁骛地搞研发、拓市场,从而全面提升我们清水汉麻产业在技术、品控和品牌上的核心竞争力。”

当天大会现场,签约年产100万件麻制品服饰生产线建设项目和汉麻种植基地、脱胶及麻条生产线建设项目,签订了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清水工作站、汉麻种植全过程设备改进和秦非子汉麻制品订单销售协议,总投资超4.38亿元。覆盖种植、加工、研发、销售全环节,显著增强了清水汉麻产业链的完整性与市场竞争力。

下一步,清水县将深入实施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三品”行动,在扩大种植规模、提高机械化水平的同时,加快精深加工项目建设,推动“产供销”集群化发展,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核心竞争力。这座拥有千年汉麻种植史的县城,正以全产业链思维激活传统产业活力,让汉麻成为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的重要支柱,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