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文县:党建聚力 业兴民和
青山环抱“两江八河”,蔬菜、瓜果铺满田野,花椒、油橄榄笑盈枝头;农家院落里,路灯照亮归途,新修的村道连起民心,红白事简办的笑声郎朗传开;文县天池、白马山寨、碧口古镇等景区,游人往来如潮,农家飘着饭菜香,茶园漾着清芬,碧水荡着轻舟,党员与群众携手描绘着产业新图景——八月的甘肃文县大地,一幅产业兴旺、治理有效、民生温暖、乡风文明的乡村振兴画卷,正伴着烟火气徐徐铺展。
近年来,文县坚持党建赋能,以产业为基、治理为要、民生为本,以高效政务汇聚起和谐暖流,在推动乡村振兴的火热实践中,用心用情书写着民生幸福答卷,辛勤耕耘结出丰硕成果。
“7亩黄芪一年能挣4万多元,这样的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舍书乡糜地场村村民马小军的话,道出了当地产业发展带来的真切变化。舍书乡以“红、黄、绿”三色产业为抓手,改写了群众生活面貌。5000多亩花椒成为当地“致富密码”,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采收季田间地头热闹非凡;千亩黄芪基地辐射4个村庄,政府提供全链条服务,让黄芪亩产达800公斤、亩均收入超5000元;茹家村硬化2.2公里产业路,种植的油橄榄既守护了生态,又让村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如今,舍书乡的“薄田”变成了“聚宝盆”,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五年前增长近六成。
天池镇则另辟蹊径,走出特色发展路。在“天巍山”脚下,天池村整合12家民宿、300亩花椒地、200亩中药材田、2000余箱中蜂,形成“种养+旅游”产业链,年产值达280万元。村党支部牵头入股景区游船项目,每年为村集体增收20万元;打造的“三坊”,既让游客体验传统手艺,又带动特产销售。“在家门口就能挣钱,谁还愿意外出奔波?”天池村村民的话里满是踏实。
“陇南民事直说‘1234’工作法,真是解决村民难题的金钥匙!”桥头镇桥头村老党员李有山由衷称赞。此前,困扰村内两个社百户群众的“堵心路”问题,通过“民事直说”平台实现“诉求直达”镇村党员干部联动议事,严格依照“四议两公开”程序推进改造,新修的道路不仅解决了“出行难、交通堵”问题,还配套修建了步道,成了连通干群的“民心桥”。
玉垒乡黄路村则通过“民事直说”破解了“人情债”难题。村党支部活用陇南民事直说“1234”工作法,通过“线上+线下”渠道收集到41条村民建议,据此制定出“红事不超过2天、白事不超过3天,礼金不超过100元”的村规民约;同时建立“三方联动+四步闭环”监督机制,通过红黑榜明确奖惩。如今,村里已有10户群众停办了非必要宴席,户均每年减少支出1.5万元。“自家定的规矩,心里服气,必须坚守”成了村民共识。
从舍书乡3天疏通水渠保灌溉,到天池村“点单派单接单”解纠纷,文县以“民事直说”推动治理触及乡村末梢。今年以来,舍书乡已解决民生急难愁盼问题30余件,群众满意度达98%。“小事快办、实事办好”的氛围,正悄然改变着乡村风貌。
“路灯一直亮到家门口,晚上出来散步的人都多了!”舍书乡坪里村村民侯梨花笑着指向路边的太阳能路灯。2025年,舍书乡实施“亮心工程”,为10个村子安装1120盏太阳能路灯,不仅无需电费,还易于维护。眼下,茹家村产业路即将完工,村里还免费发放马铃薯良种,带动新增种植面积500亩,助力农户稳定增收,民生暖流从基础设施建设延伸到群众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天池镇的民生服务更添“品质感”。当地党员主动化身文明新风宣传员、矛盾纠纷调解员、环境卫生监督员、政策法规讲解员、平安建设巡逻员,同时强化“积分兑换文明”机制,医保参保、教育帮扶实现“不落一人”,把对群众的承诺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
城区的“亮心工程”将272盏板灯、185盏马路弯灯精准“植入”86条背街小巷,以塑形、健体、靓颜、美容、铸魂、增智“六大工程”为牵引,在“方寸之间”拓展了广大居民的“幸福空间”。
“党员带头种花椒、跑市场,跟着他们干准没错!”在舍书乡的产业链上,村党支部是群众心中的“主心骨”。舍书乡党委坚持“支部建在产业带、党员聚在产业带”,党员服务队化身技术员、宣传员、销售员,带领群众从“零散种植”走向“规模发展”。
天池村党员则在“农旅融合”发展中冲锋在前。村里培育2名后备干部、2名致富能手,带领村民管理民宿农家乐、管护茶园;将33名党员纳入网格员队伍,通过“党组织+网格”模式确保服务不缺位。
玉垒乡黄路村党支部以“一增一减”破题发展:“增”即扩大产业规模,利用200亩撂荒地种植中药材、管护100亩茶园,实现户均年增收1000元;“减”即减少不必要的支出,党员带头简办红白事,领导干部作好榜样示范,带动群众积极响应。
“党旗插在产业链,党员冲在第一线。”文县以“党建+”模式激活乡村振兴“红色引擎”,将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让党员成为群众信赖的“领头雁”。
眼下,《白马盛典》演出活化非遗,“碧中范”一体化建设复现昔日商埠盛景,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舍书乡“红黄绿”特色产业、桥头镇“麻辣香甜”产业集群、玉垒乡文明实践活动、天池镇“三坊”助旅发展,各乡镇干部群众践行“五干精神”,为乡村烟火气注入活力,串联起群众的幸福生活。
文县的乡村振兴,从不是单点突破的偶然,也不是简单书写的表象。这场实践,正以党建引领实现全域协同,以深耕细作积蓄发展力量,以高效政务凝聚民心民力,让每一分努力都结满“秋实”,让每一次付出都收获“人和”,乡村振兴的画卷也因此愈发壮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