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绵竹孝德镇年画村:传统年味焕发新生命
走进四川省绵竹市孝德镇的年画村,白墙黛瓦的川西民居上,绘着一幅幅色彩艳丽的年画:村民家大门上是镇宅辟邪的门神,墙上有童子嬉戏的经典形象,有农民荷锄下地的农耕场景,有怀橘遗亲的寓言故事,有移风易俗的通俗宣传,还有的反映“一带一路”等宏大主题,洋溢着浓郁的民俗风情。这里是绵竹木版年画的发源地、传承地,年画与田园阡陌、绿树繁茂相映成趣,给人以祥和安宁的感觉。
在这份祥和安宁的背后,是年画村积极发扬传统文化,发展文化创意、旅游、展览、民宿、观光等多个业态,以文化振兴推动乡村振兴的奋斗故事。
四川绵竹年画,与天津杨柳青年画、山东潍坊杨家埠年画和江苏苏州桃花坞年画并称中国四大年画,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以古拙流畅的线条,风趣夸张的形象和饱满鲜明的色块,体现出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绵竹年画的内容涵盖避邪迎祥、风俗习惯、生活生产、戏曲故事、历史人物、神话传说、讽刺幽默、花鸟虫鱼等,体现出乐观向上的思想感情和古老的民族风尚。
记者来到年画村,这里正忙得热火朝天——将墨汁刷到木版上,盖上纸,年画的线条就拓印到纸上。这里不仅有门神、童子、仕女等传统形象,还有哪吒等流行元素。随后,村民们正在传承人的带领下给年画手工填上艳丽的色彩——尽管一块木版拓出图的构图一模一样,可不同的人使用的颜色不同,使得每一幅锦竹年画都独一无二。
“我们的年画已走出国门,远销美国、日本、澳大利亚,今年还开发出意大利的新市场。”绵竹年画艺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陈强是家族的第九代传承人。他告诉记者,除了制作传统年画,他还与成都、绵阳等周边地区的企业合作开创文创产品,把年画变成背包、小摆件等可以融入生活的东西。同时,他还承接企业、政府、学校的研学体验项目。“绘画、设计、文创、培训、体验……锦竹年画的路子越走越宽。”陈强说。
绵竹市孝德镇文旅发展中心负责人何艳青向记者讲述了年画村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历程:“年画村是由大乘村和射箭台村在2010年12月合并而成,最早是由江苏援建,有一定的发展基础。2011年,政府将其申报为4A级景区。最早,我们给予了一些支持政府,引导村民们从零开始,一步步把年画产业做起来。近几年,顺应乡村振兴和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大势,我们加大了投入力度,把年画作为一张文化名片着重打造,渐渐地吸引了很多公司前来投资,产业越做越大,业态也越发丰富,走上集群化发展之路。”
如今的年画村里,培育三彩画坊、轩辕年画、年画博览园等传习所,集合了10多个年画工作室,有国省级传承人1人、市级传承人4人、县级传承人5人,建立起一支覆盖老、中、青的传承人队伍,带动500余人从事年画传承活动。
曾经绘在纸上的木版年画早已“脱胎换骨”,焕发出年轻的生命力。近年来,年画村相继开发出刺绣年画、竹编年画、年画服装、布艺年画、陶版年画等20多个年画系列产品开发传统年画及衍生产品1000余种,远销5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销售额达3000万元。
村里成立了文化协会,有专人负责年画产品的销售、推荐,并开拓研学等新业态。工作室的传承人们接到订单,会将有相关技能的村民集中起来,带领他们制作年画产品。
年画村还大力发展餐饮、民宿、特色农产品采摘、研学旅游,形成健全的产业生态。目前,年画村共有年画企业15家,村民人均纯收入28290元。2024年接待游客10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2亿余元。
“传统文化活了起来,我看到,年画村不仅是历史的守护者,更是创新的实践者。”一名游客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