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尖扎县:构建“寒温互补”的特色产业图景
深秋的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黄河岸畔层林尽染,秋色如画。走进坐落于尖扎滩乡来玉村的青海联合水产集团有限公司,暖阳为滔滔黄河镀上一层金光,7500亩养殖水域上,50多个网箱整齐排布,2万尾冷水鱼在水中悠然游动,长势喜人。
“10克的小鱼苗孵化到500克后,就转移到大水面网箱,养到3公斤左右的成鱼需要三年时间。”企业负责人吴辉介绍,“今年预计出栏三文鱼800吨,产品主要销往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为提质增效,企业采用陆基工厂与深水网箱相结合的现代化养殖模式,陆基养殖车间配备先进循环水系统,能精准调控水温、水质等关键参数,不仅让鱼苗成活率高达95%,还将出栏时间缩短了约6个月。这种‘陆基育苗、河道养殖’的分段接力新模式,最大优势就是能显著提高饵料利用率和鱼苗成活率。”
据尖扎县农牧和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县现有5个网箱养殖场,1个池塘养殖场,不同规格养殖网箱共181个。现存箱三倍体虹鳟鱼106万尾,其中约25万尾达到销售标准,全县鱼产量406吨,实现产值2030万元。
一边是冷水鱼在黄河碧波中茁壮成长,特色水产产业风生水起;另一边是热带水果在谷地暖阳下挂满枝头,瓜果飘香惹人醉。这般“寒温互补”的特色产业图景,根源在于尖扎县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地处黄河谷地,不仅土壤肥沃,更坐拥充足的光照、适宜的热量与丰沛的水源,为多元特色产业的扎根生长提供了坚实基础。
走进康杨镇西么拉村的果蔬大棚,暖意与果香便扑面而来。棚内藤蔓交错间,一颗颗火龙果缀满枝头,红得艳如霞,清甜香气丝丝缕缕沁人心脾。不远处的无花果架上,一个个果实鼓着圆滚滚的身子,有的已轻轻裂开小口,露出里面紫红软糯的果肉,甜香愈发浓郁。另一个大棚里,几株壮硕的香蕉树挺拔而立,碧绿的叶片舒展如伞,一串串青色的香蕉整齐垂挂,沉甸甸地压弯枝头……
地处黄河边的康杨镇,是青海少有的适宜种植果蔬作物的地区,自2019年起康杨镇西么拉村开展高原热带果蔬种植生产,致力于“南果北种”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现阶段已试种成功火龙果、香蕉、凤梨、百香果、吊蔓西瓜、羊角蜜、无花果等特色农产品并投放市场。
“目前,公司成功开花挂果的品种已达11种,种植的火龙果有8个品种,年产值能达到200多万元,公司通过务工、租金等形式带动周边村民增收超60万元,务工达3000余人次。”青海高原祥农牧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白恒玮介绍,基地目前占地50亩,30个大棚,像火龙果、香蕉等的种植技术已经非常成熟。
近年来,尖扎依托优越的自然资源,在稳定粮食产量的基础上,全面实施特色种养业提升行动,将牦牛、藏羊、冷水鱼、高原夏菜、青稞、马铃薯、油菜七大产业作为尖扎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重点产品,着力打造马克唐镇冷水鱼产业强镇,康杨镇牦牛产业强镇,坎布拉镇生猪产业强镇。同时,聚集丰富群众“菜篮子”,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在沿黄三镇一乡和措周乡、贾加乡流转土地面积2600亩,建成规模化设施蔬菜基地14个、日光温室近800栋,各类果蔬产量达1.74万吨,产值近1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