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大学乡村大讲堂聚焦重庆巫山、巫溪振兴实践

2025-11-08 08:15:29 更新 来源:中国农网

秋染三峡,层林尽染。

曾经,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的青山绿水间,巫溪的马铃薯田铺展成金色海洋,巫山的脆李园挂满累累硕果,道地药材的清香弥漫山谷。丰收盛景的背后,是两县将“小特产”培育成“大产业”的执着探索,更是乡村振兴战略在巴渝大地的生动实践。11月12日至15日,中国农业大学中国乡村大讲堂-地方实践经验对话第二期活动将在这里启幕,主题聚焦“小特产”到“大产业”的跨越,解锁巫山巫溪特色产业富民的成功密码。

“渝东门户”巫山、“巫咸古国”巫溪,坐拥三峡库区独特的气候禀赋与富硒土壤,为特色产业发展奠定了天然基础。巫溪平均海拔800米,昼夜温差大,孕育出的“巫溪洋芋”成为中欧互认地理标志产品,常年播种面积稳定在35万亩以上,年产鲜薯50万吨,脱毒种薯如同西南区域农业的“绿色芯片”,覆盖川渝黔滇等多个省份。而巫山依托库区立体气候,打造出“春摘柑橘、夏吃脆李”的特色格局,50万亩脆李与柑橘种植基地,让“巫山脆李”“巫山纽荷尔”成为享誉全国的地理标志产品,带动数万农户增收。

在这片沃土上,“小特产”正实现价值跃升。巫溪马铃薯不仅是主食,更被开发成洋芋粉、洋芋粑粑等系列产品,通过“育繁推一体化”体系建设,形成从试管苗培育到精深加工的完整产业链,产业综合产值达9.4亿元,产品附加值提升50%以上。巫山洋芋凭借“黄皮黄心、绵糯回甜”的特质,成为“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21万亩种植面积带动农民年增收超2.5亿元,小小的洋芋真正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

产业振兴的深度,在于融合发展的广度。巫山巫溪跳出“只管种、只管养”的单一思维,拓展“农业+”多元路径,让绿水青山持续转化为金山银山。巫溪通城镇龙池村的蜕变堪称典范,这个曾经沉寂的村落,通过艺术化改造与二十四节气文化IP开发,将4.14平方公里土地打造成“沉浸式传统文化民俗村”,闲置土墙房变身咖啡馆、汉服体验馆,3000亩“五色田园”四季如画,成功创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吸引600余名外出务工者返乡就业,户均年分红达600元。

这样的融合样本在两县遍地开花:巫溪峰灵镇“水映桃乡”、通城镇“巴渝民宿”,巫山曲尺乡花果观光、神女峰景区IP,将农事体验、民俗文化、生态观光融为一体,让游客在采摘鲜果、畅游山水的同时,感受巴渝乡村的独特魅力。此外,两县依托太白贝母、独活等道地药材,构建起种植、加工、康养于一体的生物医药产业链,形成“农业+康养”的新增长点,推动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加速转型。

特色产业的持续壮大,离不开科技支撑与机制创新。巫溪县与中国农业大学的合作渊源深厚,从2018年龙池村的校地合作实践起点,到2021年重庆巫溪乡村振兴学院的正式落成,形成了“科技特派团+示范基地+乡土专家”的独特服务模式。专家团队扎根田间地头,将先进技术转化为实操技能,推动“小而美”的庭院经济与“微产业园”有机融合,让科技成为产业升级的“硬核力量”。

在市场联动与利益联结上,两县同样亮点纷呈。通过“万企兴万村”行动,绿盛源、红池腊鲜等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模式。同时,借力重庆市“巴渝良品”区域公用品牌体系建设,两县特色产品抱团出海,在2025年巴渝“土特产”名优百品评选中,多款产品脱颖而出,成为重庆农产品走向全国的闪亮名片。

从巫溪洋芋的“种薯革命”到巫山脆李的“四季飘香”,从龙池村的“文化赋能”到生物医药的“链式发展”,巫山巫溪用实践证明:乡村振兴的密钥,就藏在对本土资源的深耕细作、对产业融合的大胆探索、对机制创新的持续追求中。

11月的巴山渝水,将迎来一场思想的碰撞与经验的分享。中国农业大学中国乡村大讲堂第二期活动,将汇聚专家学者、基层实践者与企业家代表,通过实地观摩、主题研讨、经验交流等形式,全面解构两县特色产业从“小”到“大”的跨越路径。这场聚焦乡村振兴的智慧盛宴,不仅将总结推广巫山巫溪可复制的经验,更将为全国同类地区提供产业富民的实践样板,让“巴渝经验”在更广阔的土地上生根结果,助力更多乡村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