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青川:大熊猫“谈恋爱”,村民赚生态钱
“快看!羚牛又来了!”近日,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林间传来访客惊呼,这已是他们在不同点位第三次近距离撞见这头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同一时间,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青溪镇落衣沟村蜂农陈兆秀正开箱取蜜,蜂群在党参花丛中翻涌。而不久前,唐家河红外相机拍下了野生大熊猫自然交配的影像——这是唐家河监测23年来的头一回。
三幕画面,勾勒出大熊猫国家公园唐家河片区(下称“唐家河片区”)的日常。这片60万亩土地,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热点,也是低海拔森林里野生动物遇见率最高的地方之一。大熊猫、川金丝猴、藏酋猴在此栖息,人兽相遇成常态。这份和谐,藏着唐家河片区与乡村共建共享的深层答案。
“这是唐家河第一次拍到大熊猫野外交配!”唐家河片区科研监测科科长肖梅难掩激动。这段影像不光为研究繁殖生物学添了关键素材,更直白说着一件事:这里的大熊猫种群很健康,生态保护见效了。
这样的成果,离不了村民的守护。唐家河片区在落衣沟村设了36个生态管护岗,村民们拿起巡护工具,管起了日常巡山、防火、监测野生动物的活儿。
蒲刚就是其中一个。养蜂淡季,他换上巡护服,背着红外相机钻进林子,如今调设备、防疫病都熟门熟路。“每年多挣近万元,还能护着大熊猫。”他说村里36人组成的护林队,重点盯着人兽冲突和森林火灾,给大熊猫栖息地织了层“防护网”。
更为关键的还有唐家河片区形成的共管机制。唐家河管理机构、镇政府、村民代表凑成共管委员会,一年开两次会,一起定保护计划。野生动物闯了祸咋补偿?薪柴消耗咋管控?村民能直接发声。比如大家答应缩窄放牧范围,唐家河管理机构就帮着装蜂箱防盗设施。各让一步,保护和生计都顾上了。
守护的成效越来越明。2025年上半年,人工监测到大熊猫求偶影像268条,红外相机拍到106次活动,都是历年最多。不光大熊猫,川金丝猴、亚洲金猫、中华斑羚等42种野生动物的踪迹也被一一记下,山林里的“住户”越来越多。
落衣沟村的农家乐都挂着“大熊猫国家公园”的牌子,村道平展,路灯亮堂。作为唐家河片区一般控制区里唯一的行政村,村民和大熊猫做了40多年邻居,日子却不是一直这么顺。
1978年,唐家河从伐木场变成省级自然保护区,要保护大熊猫和森林。1983年起,住在腹地的前哨村、工农村村民搬到落衣沟、阴平村,给野生动物腾地方。可搬过来后,人多地少,又不让砍树,光靠种地,钱袋子鼓不起来。
转机在唐家河提档为大熊猫国家公园后。青川县把生态保护和村民增收绑到一起,让大家在保护里“挖”经济价值。
唐家河有300多种野生药材,都是好蜜源。村里60多户养了近5000箱中蜂,每户一年多挣3到5万元。“这是山给的甜。”落衣沟村党支部书记杨勇说。
杨勇自己也尝到了甜头。他是村里头批开农家乐的,从一间标准间扩到20多间山景房、家庭套房,一百来块一晚,一年能挣十万多元。全村206户开农家乐的,平均每家年收入超6万元。
有人还当起科普向导,带游客找野生动物,参与青少年研学活动。从“砍树吃饭”到“护树挣钱”,村民的活法变了,日子却更红火。
从伐木场到省级自然保护区、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再到国家公园,唐家河用40年时间实现了三级跳。“以前保护区关着门,现在要让大家都尝到生态的好。”唐家河片区负责人说,共建共享让山林里的大熊猫安了家,也让村里的笑脸多了,这就是人与自然最生动的共生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