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景泰推动农区基层党建质效齐升
今年以来,甘肃省景泰县聚焦农区“富民强村、和谐善治”目标任务,通过筑牢组织堡垒、做强产业引擎、深化多元治理,着力推动全县农区基层党建质效齐升。
配强头雁队伍。景泰县建立“县级领导到乡包抓、组工干部分片包联、乡镇专班联村蹲点”工作机制,实行“三推一谈六步”工作法,动态储备培训村党组织书记后备人选270名、其他村干部后备人选543名,摸排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9个,全县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村党组织书记122人、占90.4%,“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干部”覆盖率100%。
强化基础保障。景泰县足额落实村级组织办公经费、村组干部报酬、离任村干部生活补助等,为463名村干部免费健康体检,全覆盖购买人身意外伤害险,设立“红色爱心基金”,走访慰问576名生活困难党员和老党员,为124名党员颁发“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调整轮换驻村干部5批30人,摸排改造提升村级组织活动场所17个,设立流动党员服务站1个、流动党员服务窗口135个,全县流动党员纳管率常态保持在100%。
规范组织生活。景泰县常态化督促指导农区党组织学标用标,制定下发《党的组织生活审核计划、列席旁听、到会点评工作通知》,加强对农区党组织组织生活制度落实的指导把关和评估问效,“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开展率稳定保持在100%。
支部领航促产业升级。景泰县大力推行“村企联建、村社联建、产业联建”模式,村党组织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77个,农民党员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78个,推动党员聚在产业链、群众富在产业链,深入实施农业“四百工程”,构建“水地筑基、产业强链、多元增收”发展体系,打造生猪、肉羊、西红柿、和尚头小麦等“冠军单品”,金戈壁串收番茄种植基地、活畜交易加工等项目相继投产,全县特色种养规模分别达60万亩、353万头(只),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51家,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66%。
多元发展促集体增收。景泰县系统总结推广12条工作法,深化“8+X”特色产业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带动形成寺滩高端食用菌、五佛西源农家腌缸肉、草窝滩清泉麦香烤花馍等一批“土字号”特色产品,推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持续发展壮大。2025年上半年,全县集体经济总收入3883.34万元,村均28.76万元;经营性总收入2402.66万元,村均17.8万元。
人才赋能促产业发展。景泰县发挥“一县两院士”优势,争取并实施国家级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农村综改等重大项目2个,培育“土专家”“田秀才”等农民科技指导员60人,带动全县科技人员“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全县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达55个,“甘味”农产品企业商标品牌达12个。构建“支部引领、党员示范、群众参与”三级联动机制,优选23名党员“种植能手”,运用现代农业技术手段播种耐盐碱作物。
多网融合促治理。景泰县坚持“党建+网格+治理”一网统管的思路,积极推进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五治融合”,划分农区网格147个,以村民小组为单位,向下延伸划分基础网格831个,深入开展网格员“进万家门、知万家情、解万家忧、办万家事”活动,受理群众诉求224件,帮办实事2200余件,真正实现“人在网中走,事在网格办”。
法治护航促和谐。景泰县推动司法资源下沉,推广普及“一村一法律顾问”,实现行政村法律顾问全覆盖,协助审查村集体合同130余份,提供法律咨询1700余次。创新多元调解模式,充分发挥司法所、派出所、律师事务所“三所联动”优势以及老党员、乡贤能人、驻村工作队作用,共同参与矛盾纠纷调解,化解纠纷7574件、成功率99.97%,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
移风易俗树新风。景泰县把彩礼纳入农村党员、村组干部婚嫁事项报备内容,建立农村党员、村组干部婚嫁事项报备承诺制度,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1264份,31名村党组织书记向乡镇党委报备本人及其子女婚嫁事项,引导村“两委”班子其他成员、监委会成员、农村党员686人向村党组织报备承诺。建立村级“积分超市”,将志愿服务、环境整治、孝老爱亲等纳入积分管理,累计积分兑换服务超1.3万次,切实营造群众主动参与、共建共治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