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埂上的答卷 | 高原“土专家”种出振兴新希望
在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田家寨镇梁家村,只要提起梁昇先,村民们脑海里总会浮现出一个熟悉的身影——他常常蹲在田埂上,手捧农作物凝神细看,仿佛在与土地对话。这个从搬迁村走出来的带头人,用十年光阴深耕高原农业,以科技创新唤醒土地活力,带领村民在海拔2000多米的山地上,种出了一条现代农业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时间倒回2013年,彼时的梁家村还面临着交通不便、抗旱浇地难的困境,生态搬迁完成后,传统粗放的种植模式让村民时常为地里的收成犯愁。时任梁家村会计的梁昇先,看着账本上微薄的集体经济收入,心里暗暗下定决心,“不能让乡亲们守着土地受穷”
2014年,。牵头成立湟中茁壮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率先流转村里3600亩土地,将曾经“靠天吃饭”的零散地块,整合打造成集约化种植的“试验田”。
可高原农业的坎,远比想象中的难跨。昼夜温差大、无霜期短,传统作物产量始终上不去,这成了梁昇先和村民们面临的第一道难题。
伊始,梁昇先带着村民一头“扎”在田里:白天反复试验改良地膜覆盖技术,调整水肥配比;晚上围坐在一起研究农技资料,琢磨着引进番茄、鲜食玉米等农作物。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8年,合作社试种的鲜食水果玉米迎来丰收,亩产达到普通玉米的2倍。算完收成账,社员户均多收了6000多元。
初尝甜头的梁昇先并没有停下脚步。“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咱高原得有自己的好种子。”他始终记着当会计时帮村民算种子账的日子,深知优质种源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为此,他主动对接青海省农林科学院,把专家团队请到田间地头。经过反复调试优化,传统育种周期被缩短一半。如今,合作社600亩标准化育种基地能够满足周边农户的种源需求。
富了不算本事,带富才是能耐。在土地流转上,。采用“保底收益+按股分红”模式,让一些村民既能稳稳拿到地租,又能到合作社务工挣钱。2024年,合作社土地流转费发放76万元,劳务报酬支付80万元,提供就业机会2000多人次。更重要的是,他看重村民种植技术提升,一些村民在他的帮助下,俨然成为
凭借着对高原气候的了解,梁昇先利用昼夜温差大、日照充足的独特优势,培育出。的冷凉蔬菜,一上市就成为北京、上海等市场的“香饽饽”,不仅让村民获得增收,还擦亮了青藏高原特色农产品的名片。
这些年,梁昇先的记事本里记满了“荣誉”:2017年合作社获评3A级示范社,2020年基地拿下“全国绿色原生态种养殖示范基地”称号,2024年拿到青海省科技型企业证书,2025年还被聘为中国农业大学“头雁”项目产业导师……但在众多荣誉中,他最看重的,还是村民们账本上逐年增加的数字。
“农业的出路在科技,根本在土地,核心在农民。”梁昇先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这个从搬迁村走出的“新农人”,正带领梁家村,在高原大地上续写“土里刨金”的新故事,曾经的搬迁村,正一步步蜕变成远近闻名的乡村振兴示范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