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豆遇上病虫害“新敌情”!四川示范田交出绿色防控答案
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大豆消费大国,近年来持续推进大豆振兴计划,但病虫害始终是制约产能提升的“拦路虎”。据统计,我国大豆单产仅为美国、巴西等主产国的60%左右,病虫害频发是关键制约——复种指数高、重茬连作普遍导致病虫危害率达15%–30%,严重时甚至绝收。
9月6日至7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豆重要病虫害演替规律与全程绿色防控技术体系集成示范”2025年中期现场观摩会暨工作推进会,在四川眉山市仁寿县、遂宁市大英县顺利召开。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四川省农业农村厅相关人员,南京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专家,以及川渝地区种粮大户、农技干部百余人参会,共同聚焦当前大豆病虫害的新动态。
那么,大豆病虫害的变化究竟有多明显?常小丽介绍,以往在西南区域仅个别种植区域零星发生的大豆病毒病,近两年来已发展为全省普遍发生的病害。四川农业大学与南京农业大学联合研发发现,这种普遍发生的大豆病毒病,实则是由烟粉虱传播的新型复合侵染病毒。
大豆锈病同样成为潜在高发性病害。“在四川省,每年9月份的连续低温降雨天气,会为大豆锈病的高发创造条件,使其成为潜在威胁。”常小丽解释道。虫害方面,点蜂缘蝽的扩散趋势也不容忽视。作为“十四五”以来引发大豆症青病的重要传播介体,点蜂缘蝽此前主要在黄淮海产区严重发生,而近两年来,在西南区域也已呈现普遍发生的态势。
这些病虫害的变化,给大豆生产带来的危害不容小觑。“病毒病以往发生极为零星,如今在整个区域内都有分布,危害性极大。斜纹夜蛾、点蜂缘蝽等爆发性害虫,还会直接影响大豆产量。”常小丽表示,植保对大豆产量的贡献率可达25%以上,若不开展绿色防控,大豆产量损失可能会超过30%。
9月6日,眉山市仁寿县现代农业产业园的一片示范田,相隔仅几米的田块呈现天差地别:一侧大豆叶片卷曲发黄,似蔫掉的“绿色玫瑰”,明显受病毒病侵害;另一侧叶片舒展、株型健壮,绿油油的豆株透着旺盛生机。
“没想到绿色防控技术的效果这么明显!”专程从乐至县石佛镇赶来学习的种植大户周松,在田埂上反复对比后难掩惊喜。而在大英县示范现场,阳光洒满豆田,四川农业大学教授雍太文蹲在田边,捧着一株大豆向观摩者展示:“我们要求的亩有效株数要达到7000株,单株结荚数可达120粒,百粒重可超30克,亩产力争突破200公斤。”
“要做好防控,先得摸清‘敌情’。”项目组科研人员常小丽介绍,团队近年来通过全省大范围联合调研,厘清带状复合种植大豆主要病虫害的演替规律,“只有明确病虫害主要种类是什么、何时发生,才能针对性制定防控方案。”
项目组研发了一整套绿色防控“技术组合拳”:种子包衣处理、封定结合除草、精准化学调控、理化监测诱控、一喷多促增效。
现场挂着的诱捕装置便是技术缩影——针对点蜂缘蝽的聚集素诱芯,既能监测虫口密度,又能减少害虫产卵量;而团队自主研发的专用种衣剂,还解决了大豆现有化学药剂偏少的难题。
技术落地成效显著:与常规对照田相比,绿色防控区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30%以上,全生育期少施药2次,病虫害防控率提升25%—30%。大英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当地依托该项目技术,已建成县级千亩展示片3个、镇级百亩攻关片9个,“去年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玉米百亩攻关片单产突破650公斤,创下全市新高”。
9月6日下午,项目工作推进会在仁寿县召开。项目首席南京农业大学教授陶小荣介绍,今年是项目执行中期和技术验证的关键之年,西南示范成效为下一步优化集成技术体系提供了重要支撑。各课题负责人分别汇报了工作进展。
推进会召开的同时,一场面向种植大户的技术培训会紧接着召开。农业农村部大豆指导专家组成员、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徐冉用一首打油诗开场:“云贵高原上接天,川渝盆地雨连连,惊雷一声良种现,高原盆地和平原,净作套作都丰产,天南地北笑开颜”,一下子拉近了与农户的距离。
专家回应,大豆病毒病有30多种,不同病毒传毒媒介不同,需先鉴定病毒种类,但核心是抓好媒介昆虫防控。“不管是蚜虫还是小绿叶蝉,用项目里的理化诱控+精准施药技术,都能有效控制。”
技术推广仍面临挑战。常小丽坦言,最大难点在于农户对复合种植模式的病虫害发生规律不了解。“单作模式下只需管大豆的病虫害,但复合种植涉及两种作物,很多种植户不知道如何防治,极度缺乏绿色集成技术。”
团队从2023年就开始推广这些技术,最初在几个示范基地应用,2024年该技术在全省累计推广面积已达200多万亩。常小丽表示,防控与否,差异天壤之别。射洪市防控效果差的田块,30%以上豆荚出现烂荚;而防控到位的田块,对大豆产量提升的贡献尤为突出。
谈及项目后续推进,四川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提出三方面举措:一是强化科技赋能,邀请专家深化项目合作,解决茬口衔接、除草剂药害等实际问题;二是推动主体提质,鼓励种粮大户、合作社主动应用示范技术,形成本土化经验;三是完善联农带农机制,通过“订单农业+农业保险”,为农户托底收益,“最终要把专家在示范田的产量,变成农民大田的产量”。
常小丽表示,项目将在2026年12月结束,接下来将重点优化复合种植下的防控技术细节,努力降低技术成本,让更多小农户用得起;还要完善病虫害预警机制,助力西南地区大豆绿色生产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