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饭煲里见真章!四川南江翡翠米将添专用稻品种
8月27日,秋阳洒满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长赤镇一间会议室内,8个黑色电饭煲一字排开,蒸腾的蒸汽裹着浓郁的米香漫过鼻尖——揭开锅盖,有的米粒泛着翡翠般的淡绿,有的颗粒饱满得能映出光。这里不是寻常的厨房,而是2025年南江县长赤翡翠米专用优质稻新品种现场观摩会的“盲评现场”:6个是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核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省农科院生核所”)历经3载培育的新品种,2个则是当前推广的老品种。
这场盲评不仅是一次品鉴,更是南江翡翠米产业升级的关键一步。记者从现场获悉,未来1–2年,长赤翡翠米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用稻品种,实现原料优质化和米质稳定化。
长赤翡翠米的名字里,藏着两层分量:一层是红色记忆,一层是自然馈赠。
它曾名“红军米”,曾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川陕苏区数万红军的主要口粮之一。在中奎山战役期间,一位老农为救一名因伤饿而奄奄一息的红军战士,不惜动用家中来年的种子粮,碾米熬粥、延医问药,最终将其从死亡边缘拉回……从此,这颗带着暖意的米,便随着红色故事在山间传了下来。又因在当地种植历史悠久,米粒与米粥皆微绿似翡翠,故得美名——“翡翠米”。
南江的自然条件,更是给了翡翠米“天生的好底子”。这里地处全国三大富硒带之一,森林覆盖率达68.5%,土壤里的硒、钾等微量元素,像给稻米施了“天然营养肥”。如今,“长赤翡翠米”已是四川首批“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57项检验指标全优于国家标准——可就是这样一颗“好米”,前些年却陷入了“品种之困”。
“以前我们最愁的就是品种!”四川省南江县长赤翡翠米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石兴坦言,“之前一直用‘丰优香占’,种了十几年,品种慢慢变异,米质越来越不稳定。后来也尝试引进过其他品种,可要么口感差,要么不抗病,始终找不到合适的。”
石兴的困扰,正是南江翡翠米产业的“卡脖子”难题——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用品种,就没有核心竞争力。
转机出现在2023年。这一年,南江县农业农村局、省农科院生核所、翡翠米业三方携手,正式开启“专用优质稻”攻关之路。“我们的目标很明确:培育出的品种既要适合南江的生态环境——这里海拔约700米,昼夜温差大,又要兼顾产量、口感、抗病性,三者缺一不可。”省农科院生核所副所长王平介绍,为了提高育种效率,团队还用上了“天府稻芯一号”育种芯片,能精准检测10多个重要关键性状,“以前选品种靠‘看天看地凭经验’,现在靠科技赋能,育种周期直接缩短了1/3。”
如今,走进长赤镇清泉村育种基地和红光镇玉堂村生产示范基地,便能清晰看到科技育种的成果落地生根。
新品种表现出全方位的提升。王平介绍:“第一个是生育期比原先的品种提前了3-5天,更适合南江县的种植需求;第二个在产量水平上,比原先品种提高了10%以上;第三个在抗病性、抗逆性上得到有效提升。”
耐高温能力尤其突出——“在今年极端高温情况下,结实率都能够达到90%以上”。抗病性的改善更让农户受益:“以前翡翠米推的丰优香占是20年前的品种,稻瘟病抗性非常差,老百姓要打很多药。现在我们选育的这些品种,基本上不会受稻瘟病影响。”
新品种的落地,最开心的是种粮户。
“以前种普通稻,一斤只能卖1.5元,现在种翡翠米,公司给出的订单价是1.9元一斤,一亩地就能多赚400元!”种粮户张德宣算起账来格外清晰,他种翡翠米已有4年,种植规模从最初的50亩扩大到如今的300亩,“去年种翡翠米的收入,比种普通稻高了20%以上。”
青山村的变化更明显。“以前20%的农户种翡翠米,今年有60%的农户都种了!”张栋明说,翡翠米业不仅免费供种、送农技,还发鸭苗帮农户搞“稻鸭共生”。
农户的信心,来自产业链的“硬支撑”。翡翠米业打造的“五优联动”模式,让米从田间到餐桌无缝衔接:“优产”靠绿色种植,“优购”靠订单保护价,“优加”靠日产150吨的自动化生产线,“优销”靠线上线下130多个网点,“优储”靠5000平方米低温粮库。“去年线上卖了70万单,销售额2800多万元,今年有了新品,要让更多人吃到南江的米!”石兴底气十足。
“要让‘长赤翡翠米’的品牌更响,让更多农户靠种粮致富,为‘天府粮仓’添力!”四川省农科院副院长丁明忠的话,道出了所有人的期待。当科技扎根田野,当好米连接市场,这颗从红色故事里走出来的翡翠米,正以新的姿态,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