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玉米智能数字育种”国际研讨会在福州闭幕
8月29日,历时三天的第二届“玉米智能数字育种”国际研讨会在福州圆满闭幕。本次会议由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与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联合主办,华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协办,来自全球7个国家和我国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50余名专家学者参会。
本届研讨会以“智能驱动育种创新 数字赋能粮食安全”为主题,汇聚一批数字育种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和分享玉米智能数字育种的最新进展、技术突破和行业趋势。设置了1场特邀报告、19场主题报告、2场圆桌论坛和5场数字育种平台与应用展示报告,7场全基因组育种实践应用报告、6场青年科技报告,共展示创新成果40项。参会机构包括中国农业科学院等30余家科研院所,以及科荟种业等20余家行业领军企业,充分体现了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特点。
会议期间,多项重要成果相继发布:筹建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福建数字育种研究中心,该中心将聚焦热带玉米种质创新、智能育种技术研发等方向,打造国际一流的数字育种创新平台,计划在未来三年内开发5-8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育种核心技术。两项重要合作协议签署:福建省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与华智生物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与科荟种业开展热带玉米种质资源合作研究。
全基因组选择技术取得新进展。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张学才博士团队开发的产量、抗病性、锌含量等全基因组预测模型,将玉米基因组预测准确率显著提升。黑龙江省农科院曹士亮研究员分享了该技术在我国东北玉米育种中的应用案例。
人工智能赋能育种创新。中国农科院李慧慧团队开发的AI算法模型,可实现性状预测效率提升15-20倍。华智生物展示的育种信息化管理平台目前已服务覆盖水稻、玉米、肉鸡、对虾等40余个物种的优势企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育种团队。入选全国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软件系统示范项目。
国产设备打破技术垄断。福建九圃生物自主研发了二十多款植物表型成像设备的便携式表型采集设备,他们的产品定价仅为进口设备的五分之一,性能指标能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无问科技研制的全自动种子激光微切系统成功实现产业化应用。系统集成AI、机器视觉、自动化、激光动态切割等前沿技术,性能达全球领先水平。
会议特设的青年科技论坛涌现出一批创新成果:上海市农业科学院李凯团队将基因编辑与AI技术结合,创制出抗逆性显著提升的玉米新种质;广西农科院卢生乔开发的单倍体育种新技术,使育种周期缩短40%;上海市农科院瞿静涛研发的鲜食玉米育种芯片,检测通量提高10倍。
爱翱科技的高通量基因型分析平台不仅日处理样本能力达5万-10万份,还大幅下降了用户样本分析综合成本;中农数字育种公司的高通量测序平台使基因组检测成本大幅度降低60%。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余文权表示,在全球气候变化和粮食安全挑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数字育种技术正成为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的关键力量。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标志着我国数字育种技术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全新阶段。数字育种技术的发展需要产学研各界的共同努力,面向未来,需重点开展以下工作:加强种质资源数字化建设,建立完善的玉米种质基因型-表型数据库;深化表型组学技术研究,开发新一代智能表型采集设备;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培育既懂育种又精通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