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如愿
夕阳西下,为霞满天。
深处山区的95岁老人张秀菊在接受一部纪录短片的拍摄后,起身拿起几个石头,对着正在收器材的纪录片导演孟潇说:“我小时候就是这样撇的。”转身,像个轻盈的少女一样,啪啪地打起了水漂,“我跟你说,我们沂河边上的故事,可多了去了……”
那天,孟潇似乎看到了一位9岁就为共产党送情报、当过儿童团长和妇救会长的英雄女性的一生。
那些日子,孟潇接触到十几位深居乡村的老英雄们,但能满足他拍摄要求的寥寥无几。因为老人们的年纪都很大了,有的身体很差,有的记忆已经混乱,说话也不清晰。“没接触他们的时候没什么感觉,一旦接触,一种紧迫感就有了。因为他们已经不是按年过了,也不是按月过,他们是按天过的。”
从那天起,孟潇决定在短片拍摄的项目结束后,继续寻访那些为了和平而参加抗战的英雄们,尤其是那些没有在大家视野里出现过的农村老兵,“他们的名字,他们的故事,需要被记住,也值得被记住。”
慢慢地,这场寻访之旅,不仅在抢救式记录老英雄们的故事,也在帮老人们完成心底的愿望清单。
寻找,是孟潇这些年拍摄的主题。
去年,他执导的以寻找被拐儿童为题材的纪录片《我要找到你》,获得了FIRST青年电影展最佳纪录长片大奖。也是从去年开始,在结束了对张秀菊的拍摄后,他开启了对老英雄们的寻找。
“很多城里的老兵接受过采访,也有一些人的故事早被反复书写,但似乎没有多少镜头去记录这些老农民英雄。而我一直秉承着老师焦波的理念,就是要为农民立传。”孟潇说,这是他“内心的小火苗”。
他先是在网上搜索哪里有老兵可拍,大海捞针时,他搜索到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抗洞洼村有位98岁的老兵蹇兆增。今年3月份,他开车到了村里。直到下午,他才在一个坡上看到有位老人抽着老旱烟呆坐在门口。
本来都开车过去了,但直觉告诉孟潇,那就是他要找的老兵,于是又一把倒了回来。孟潇的到来,让没有牙的蹇兆增窝着一张哈哈笑的嘴讲了很多有意思的故事:“俺打上海,一边打着、步行着去的。从朝鲜回来也是步行回来的,走了18天。”蹇兆增还清晰地记得在朝鲜战场上救了一位小战士的所有细节,也能精准地喊出“give up guns,no harm”“you are surrounded”等英文。
孟潇问蹇兆增怎么能记这么清?蹇兆增说:“天天坐在这里,我能想什么?我就是把打仗那些事,一点一点想,翻来覆去想。”
匆匆聊了不到一小时,天就快黑了,意犹未尽的蹇兆增问孟潇:“你还来吗?你可一定再来啊!”孟潇那时候意识到,这些农村老兵们,是多么盼望能有人热切地倾听和回应他们反复咀嚼和回味的峥嵘岁月。
令孟潇意想不到的是,他把蹇兆增的视频做了几条切片发到平台后,有的单条视频的浏览量超过了一亿。很多人在视频下留言或者私信他,说自己的家人或者老乡中也有像蹇兆增一样的老兵,希望孟潇能来拍摄,有的直接贴出了老英雄们的照片或证件。这样的互动,为孟潇接下来的寻找提供了很多线索。
后来,孟潇陆续拍摄到了王玉朴、房来廷、孙广付、闫兴福等老英雄。百岁抗战老兵张万俊在视频里说:“打仗可不跟玩儿一样,一霎活着,一霎就成了轰柿。我先打的日本,把日本打出去,又把美国赶出朝鲜。挨了好几下子,没死。”
在这些短视频的影响下,来自山东的杨杰、陕西的张有田和田毅找到了孟潇。
杨杰的爷爷杨培善也是位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兵,今年93岁了。“有这样的爷爷,我感觉整个家族都是荣耀的。”杨培善的心愿,是在还能走得动的时候,多见见那些几十年未曾见的战友,所以杨杰放下手里的生意,带着爷爷四处寻找。后来,他找到了同在济宁市的陈长征。“今年4月份,我还带爷爷去河北见了两位百岁战友,去河南见了一位。”杨杰带爷爷见战友的同时,希望能凑齐100位老英雄的红手印,为建军一百周年献礼。
几年前,出身农村的自媒体博主张有田,在村里采风并给老人拍照时,突然拍到了一位老兵。张有田被老兵讲述的战争场面吸引,关于老兵的视频也在他发的所有视频中获得最高浏览量和点赞量,这激励着他寻访更多老兵。“一开始是为了流量,但是拍着拍着,这个事儿就变得有意义了。虽然我不能给老人们的生活带来实质性的变化,但是我在回访时,发现很多老人被关注到以后,精气神都不一样了,而且视频也让更多人看到了他们。”
可以说,是这些寻找老兵的人,让老英雄们被更多人追随。如今,寻找这件事也已经不是起初孟潇他们找老兵这么简单了。通过寻找和记录,一些老兵们的部队联系到孟潇们,并邀请老兵回连队看看。“26军、76师、226团、2营、6连。”蹇兆增曾在视频里清晰地报出自己所在的连队。后来,连队指导员看到短视频,联系上孟潇说部队也一直在寻找老战友。“蹇爷爷以为自己的连队在山东莱阳,连队联系到我之后,我们才知道他的连队在福建。”
孟潇们的寻找还在继续。在寻找中,也不断有人找到他们,促成了更多的相遇和重逢。
在8月15日,也就是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80周年纪念日当天,蹇兆增、房来廷、杨培善三位90多岁的老人在抗洞洼村重逢。促成他们此番相聚的,是孟潇、杨杰、张有田和田毅。
有小学生看到三位穿着军装、戴着军功章的老人,感慨万千:“好像穿越啊!志愿军,长津湖,我只在电影里见过。”
今年,孟潇他们开始加速寻找的步伐。就像孟潇说的,一旦接触了才知道这件事的迫切性。岁月不饶人,对老人们来说更是残酷。也许留给孟潇们寻找的时间,只有这几年了。
“这两年我们陆续得知曾经听他们讲过故事的老英雄们离世,你拍他的时候还好好的,然后过了半个月再去,这个人就没了。尤其是今年,两位百岁老兵离开。像闫兴福爷爷……”说到这里,孟潇有些难过。因为他们上次去的时候,100岁的闫兴福躺在床上,他们没忍心让他坐起来,更别提穿上军装给他拍张照了。他们发现有的老兵去世后,连张像样的遗像都没有,用的照片还是从他们的视频里截的。
“心里很不是滋味,也让我觉得时间非常紧迫。我想记录他们,为他们留下点什么,但我又感觉独木难支。幸好,我们哥儿四个因为寻找老兵这件事相遇了。”孟潇说。
那天中午,抗洞洼村上空绽放了礼花。
“等不及什么筹备了。”在没有赞助、没有项目支持的情况下,凭着一种紧迫感和使命感,孟潇他们四位发起的“老兵光影星火录——全国行”活动从这个村正式开启。他们要走遍全国,尽可能去记录老英雄们。
启动仪式的参与者们,就是村里的村民。他们告诉记者,蹇兆增家有兄弟三个上了战场,如今只剩蹇兆增一人了。蹇兆增说起战友们也有些难过:“在北半绺和东半截的,周家上庄一个,唐庄一个,赵家庄里一个,刘家庄一个,云头峪里一个,现在都没有了,这附近的战友们就撇下我自己了。”
采访那天,村里一位92岁的老人看着三位老兵在树下坐着,问了问他们一天吃几个馍馍、几碗菜,然后对着记者说:“这都是沙里澄金,澄下的。”
曾经,房来廷用手比画着跟孟潇说:“我12岁参加儿童团,到朝鲜后第一战就是长津湖战役。我的腿,就是那时候冻的。那一年,我19岁。那些故事,写这么厚一本书都不成问题!我不能动的时候,就满脑子琢磨过去那些事儿,一会儿想到这了,一会儿想到那了,我这本故事书你得弄。”
怎么记录这些“金子”的故事?
对纪录片这种形式,孟潇认为,以往不少纪录片会将英雄人物脸谱化、影视化,是刻板的、无瑕疵的。孟潇说:“如果我偷懒的话,找一二十位去拍也能做出来,但我觉着这个工作还是没有做好,甚至说远远不够。比如蹇兆增爷爷是大英雄吧?但他会说自己是个‘小兵子’。而且,解甲归田,英雄迟暮,他们都是怎么生活的?我深刻记着,蹇爷爷曾经跟我说他去世的时候要穿黄军装,问我下次来的时候能不能给他带身黄军装。这些,都是纪录片的镜头语言要呈现的。”
至于短视频,他认为目前自己拍的短视频多数都是问打的哪场战役、杀了多少敌人等等,相比纪录片,还是缺少故事性、细节和节奏的变化。但让孟潇意想不到的,反而是短视频这种新的记录形式让很多人认识了这些老英雄。虽然孟潇是做纪录片的,短视频只是拍摄之余顺手剪辑和发布的,但是通过拍蹇兆增而让蹇兆增被更多人关注到,也让孟潇的粉丝量在一个月内就涨了30多万。
孟潇一开始不理解为什么这么多人爱看他们拍的老英雄们的短视频,他的家人们给出了答案。孟潇的父亲看到蹇兆增在视频里乐观自信地说“他们有好的装备有啥用呢,咱打的是勇气”之类的话时,忍不住说了句:“痛快!”
“痛快”这两个字,似乎给了孟潇答案:“我父亲和家人也是农民,他们不会用别的词来形容,但觉得痛快。很多网友在视频下边的留言也是,‘听老爷子说话真痛快’。我觉得这两个字好像比其他词都精确,如今大家爱看我们拍的他们的视频,就是因为他们给了我们底气。”
渐渐地,孟潇觉着拍纪录片的“小火苗”不能熄灭,同时任何记录形式都可以利用。田毅忙前忙后地布置启动仪式现场时,补充说:“我们视频里面呈现出来的人物很少,但我们实地走访到的比这个多。但是很多老人没法表达,或者耳朵听不见了。我们几个的结合,就是为了弥补这个遗憾,我们去立体地记录下他们的故事,纪录片不能展现的,我们就用摄影的方式,如果摄影不能展现,我们就用文字。总之,我们就是要抢救式地为那些不为人知的老英雄们留下点什么。”
“哪怕我们去给他们拍一张照片呢。”孟潇说。
就是在一次随意的聊天中,孟潇问蹇兆增:“爷爷去过北京没有?”
蹇兆增说:“没去过。”
“想去吗?”
“打了一辈子仗,想去。”
孟潇把老爷子的心愿发到了网上,视频下的留言除了祝愿,很多是让孟潇联系他/她,他们有车或者能安排食宿。后来这个事情慢慢发酵,孟潇带蹇兆增去北京的意愿也越来越强烈。
但蹇兆增已有98岁高龄,腰也不好,平时都是双手撑在高高的马扎上挪动,所以孟潇不敢冒这么大的险。直到杨杰、张有田和田毅的出现,让他心里有了些底。他们四位做了各种论证,最终决定带着蹇兆增、房来廷和杨培善三位老兵及家人,帮老兵们圆梦北京。虽然在出发前也有很多志愿者和自媒体博主想加入,但最终最坚定的依旧是他们四位。
6月11日那天,四个人每人拿出了3600块钱,借助一位好心老板出的一辆车,带着三位老兵从山东出发了。
北京之行其实是四位第一次线下见面,但见面之后天天吵架。孟潇解释:“我们要讨论很多,比如哪一个环节可以减少爷爷们等待的时间?他们怎么吃饭?这个点结束以后怎么衔接到下一个点?以及如何避免老爷子们身体和情绪出现太大波动?要不要带他们早起去看升国旗?真的要面对各种细节上的问题。”
好在到北京后,老英雄们受到了空前的欢迎。比如宾馆老板免单,在天安门广场被围着拍照,而且军事博物馆联系到孟潇并为老兵们安排了超高规格的接待。就是在军事博物馆,蹇兆增拿着战斗机模型,激动地说:“那时候咱要是有这装备,玩儿一样就把他们给打了。”
回忆起两个月前的那次圆梦北京之行,杨杰依然很激动,“我们哥儿四个顶着那么大压力把这件事给办成了,而且也给了我们很大的动力,让我们有种成就感和获得感,这不是能用一些物质的东西来衡量的。”
北京之行为老人们带来了很大变化。初见蹇兆增时,孟潇记得他的头发很长,鞋很破,眼神闷闷的,“农村老兵不在干休所、疗养院里,就在自己家门口孤独地坐着。”但从北京回来以后精神了很多,甚至有时候能脱离马扎自己站起来。孟潇开玩笑说:“我们现在都不敢多答应他的心愿了,因为老爷子去了北京之后,现在越来越喜欢出去玩。”
要知道,蹇兆增以前能被儿子和儿媳妇带着从家门前那个坡上下来,出村到镇里的大集上看看,就足以让他开心很久。
如今,孟潇他们做的事已经超出了记录老英雄们的故事这件事,他们在尽可能地帮老人们实现深藏已久的最后的心愿。
孟潇他们发现,多数老兵们的心愿,是能和曾经并肩作战的老战友再见一面。所以孟潇们的“全国行”中的很多路程,是陪着老英雄们跨越山海去相见。
在记录故事和完成老兵心愿的双重任务的推动下,孟潇们决定,启动仪式结束后,下一站就是江苏徐州。
因为徐州有位叫杨天银的老兵身患癌症,他最迫切的愿望就是能再见见战友。杨天银的孙女辗转寻找,终于在视频中找到了孟潇他们。哥儿四个商量,全国行的活动从抗洞洼村启动后,第一站就带着同属68军、204师、610团的杨培善和陈长征去徐州。
8月21日那天,三位93岁的老人紧紧拉着手,回忆烽火岁月。见面这天,他们都穿着军装,胸前满是军功章。三位战友无论如何也没想到,这一天,他们能经历一场跨越70年的再会。陈长征和杨天银说:“见见面,好好地活!”
拉起一块布,孟潇和张有田拿着相机,为三位老人拍了一张珍贵的合影。
“爷爷,还有什么心愿吗?”后来,孟潇再问蹇兆增。
蹇兆增说:“我自己考虑着,还没完成任务。”
“您还能打吗?”孟潇问。
98岁的老兵答:“国家现在要是调我,我就去。去把守海岛,我还能行。腰不好起不来,我能趴那里,重机枪我都熟。打仗,我必须第一!”
(文中图片均由孟潇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