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 | 文采风流话济宁
风流,《辞海》上有多种释义。概括起来有:风采特异,才华横溢,自成一派,放浪不羁,不同凡响,笃厚疏阔,流风余韵,仪态洒脱,倜傥豪迈,情色卓然等。济宁给我留下的印象,恰恰也是这“风流”二字。归来半月有余,每每想起任城、曲阜,想起济宁的历史风华、人文情色,就不断地令我玄思冥想,那不仅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荟萃之地,更是先圣鸿儒、诗人作家播撒思想与文明的人文初肇之地。济宁三日,虽不敢说洞见了至圣先贤的哲慧心、诗文心,却也赏得了些许风物情色之妙处,产生了难忘于此之山山水水的深挚之情……
先说这第一天的印象。那日乘高铁到达曲阜,下午4点10分左右,济宁市委宣传部的梅长智与司机徐鹏就接上了我。在去市区的路上,我问二位:除了三孔圣地、孟子故里,咱济宁还有什么历史名人名胜呢?他俩几乎异口同声地告诉我:还有李白、杜甫、贺知章,写《桃花扇》的孔尚任,等等,他们都在咱济宁生活过。其中李白一家就在这里生活了23年之久,孔尚任也两次归隐并终老于此。“当代的名人有吗?”小徐脱口而出:“乔羽呀!我接待过他,人特别和蔼,还是我们济宁口音,一点儿没变。影视演员靳东,也是咱们济宁人。”“还有吗?比如当代的作家、诗人?”他俩沉默了。
其实,在我心中,济宁还有一位当代的经典诗人郭路生,即食指。他是1948年生人,1971年参军,1973年退伍,后患精神分裂症,1975年病愈。他写于1968年的诗歌《相信未来》《这是4点零8分的北京》与写于1979年的《热爱生命》等,曾经风靡全国,产生了巨大的反响。作为北京市作家协会的理事,我们曾经多次相见,一起参加采风。记得21世纪之初,在北京门头沟状元村采风,晚上入住龙泉宾馆,我们在他的房间里谈诗。他直陈己见:新诗一定要有韵律,而且要尽量押韵,尽量整齐。显然,他对新诗的不讲究、没规矩,很不满意。他说:“诗,凭什么是诗?就是它不是大白话,是有规定性且有韵律的高度凝练的文字。”那晚,他激情澎湃地给我们诵读了他的新作《暴风雪》。他有一张“国”字号的脸庞,身高一米七八以上,朗声笑眉,言语间有一种挚爱的深情于诵读的诗句中款款流溢……在百年新诗的史册上,食指绝对是入典诗人,而且不是一般地被提及,是有一章一节的诗人——他是济宁土地上生出来的诗的精灵。他说他的诗,是“窗含西岭千秋雪”的“窗”,是时代、历史之“窗”,每首诗,都可以见到时代、历史的“千秋雪”。正如他在20世纪60年代的大风暴中,写下《相信未来》的心誓所展现出的历史逻辑,与之后写的《热爱生命》所揭示出的对生命的珍爱,等等,都让我们看到了他的那颗心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的怦怦跳动之声。他是济宁的老娘土养育出来的一位必将传世的诗人,是具有时代标识度与辨识度的诗人。我不知道他的老家济宁鱼台有没有他的纪念馆,如有,我一定要去观瞻。据我所知,食指仍健在,现居北京,今年75岁。他为人低调,不爱抛头露面,诗坛上几乎没有他的任何消息。但他像金子,你看不看他,他都在那里,金灿灿地存在着……
“王老师,到了。”
我以为到宾馆了,结果,我被直接拉到了太白楼,而且一拉开车门,太白楼的负责人带着讲解员,已经站在了我的面前。济宁的采访工作已经开始了。猛地一下要朝觐诗仙李太白,我一点准备都没有。不过,我有足够的敬仰与敬爱。拾级而上,进入城墙之上的景园,只见一座二层楼的檐下中央,白底黑字写着“太白楼”三个字。首先,我绕着全楼仰观一圈儿,对墙上的颂联逐一敬诵。关于这座太白楼,介绍说是唐代贺兰氏经营,李白“常在酒楼日与同志荒宴”。公元861年,吴兴人沈光为该楼篆书“太白酒楼”匾额,作《李翰林酒楼记》而得名。公元1391年,左卫指挥使狄宗重建太白楼时,将“酒”字去掉,遂成“太白楼”。而我在心里嘀咕不止——去了“酒”字,李白还是李白吗?
此楼建在三丈八尺高的城墙之上,坐北朝南,十间两层,青砖灰瓦,游廊环绕,斗拱飞檐,雄伟壮观,占地6000平方米。正厅有李白半身雕像;二楼正厅有明人所书“诗酒英豪”,下嵌李白、杜甫、贺知章全身阴刻的三公画像石,李白居中,体态典雅,眉目俊秀。让我最感兴趣的,是楼下东面空地上李白手书“壮观”二字的石刻,这两个字完全打破了我对李白书法的想象。我想象的李白书法,应该是怀素式的狂草,一如李白诗中所绘:“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起来向壁不停手,一行数字大如斗。怳怳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以我的想象,李白就应该有如此恣肆汪洋般“一行数字大如斗”“时时只见龙蛇走”“状同楚汉相攻战”,而不是展现在我眼前的这块“圆融周正”“端庄拙雅”的“壮观”石碑。它必须是怀素式的狂风骤雨,而不应该是苏东坡式的大腹便便。蓦然间,我想起了李白的《上阳台帖》,那帖上的字,也不够狂,只有稍许的挥洒,而且也是有限度、有克制的张扬。这让我玄想了起来:也许我们想象的李白,比如浪漫,比如轻狂,比如俊逸……这许许多多的比如,事实上都不是李白,而恰恰这个“圆融周正”“端庄拙雅”的才是李白?或许种种我们想象中的李白,仅只是李白的一个个侧面,我们统统想偏了,而忽视了圆融通达的李白、端庄周正的李白、粗壮细腻的李白、拙朴雅致的李白?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就常常遇到这样有多重性格与多个侧面的人吗?拿我自己的故事来说吧,记得20多年前评论家雷达就对我说:“认识久辛这么多年,我就想象不出《狂雪》是出自久辛你之手。”我问为什么,他说:“我想象的《狂雪》的作者,最少应该是个五六十岁的狂老头子。”而当时我也就三十岁左右啊。可见,主观臆测式的想象,永远不可能与真实的人物对上号。由此,我想给出一个参观太白楼后的感悟:我们不能以李白瑰丽的诗篇去想象李白,更不能以李白的理想与艺术的高峰去想象李白,李白其实是一个有着丰富的多重性格的人,他的狂放是一个侧面,而他的圆融,也应该是一个侧面,他是我们所有人不同的想象造就出的一个伟大的诗人,他有如神的精神境界,也有如凡人一样的各种各样的优缺点。这样想来,我觉得就与他更亲近了,而济宁太白楼下的这块稀世珍宝——李白所书的“壮观”碑,也许就是引领我们走进李白真实内心的一座辉煌的金阙。嗯嗯,去吧,去欣赏李太白另一面的圆融周正,另一面的端庄拙雅吧!或许这样的李白更丰富、更有魅力呢?
本来,我们应该回宾馆吃晚饭,可是我因为在高铁上没有吃午饭,所以参拜完太白楼,我的肚子已经咕咕叫了,便坚持要在街边随便吃点什么算了。长智与徐鹏也看出我的心思,于是,便把我带到了竹竿巷的林家湾炖鱼店。这个炖鱼,据说是非遗名吃。鱼并非大鱼,而是小鲤鱼或小鲫鱼,用面裹了后先炸,后倒入放了各种作料的老汤中炖出来的。我们三人,一人一碗,每碗有七八条小鱼,佐以切成小块儿的大饼,泡入炖鱼碗里,一口鱼肉一口泡饼,这滋味还真是独特。小鱼肉嫩,而炖得又烂熟入味儿,这样的吃法,我还是第一次遇到。小徐还要了老味酥肉和炖萝卜、炖豆腐等,都是无须大嚼大咽的饭菜,入口稍转轻嚼,便可下咽,真是味浓可口。我又要了瓶二两装的小酒,无须杯盏,拧下瓶盖儿仰脖子就喝了,那种轻闲随意的美妙在心中荡漾,吃一条鱼,嚼一口饼,嘬一嘴小酒,那酒那鱼那饼,就混合着作料的汤汁一齐下咽肚腹,瞬间便品尝到了济宁的滋味儿——好不快意啊!二两酒后,微醺已至,而月已上天。想想李白与食指在济宁生活时,肯定也常吃这样的炖鱼,一种贯通古今的悠悠之情悄悄从心底升起。好啊好啊,济宁,有味道。
晚饭后,长智说:“今天省里来了几位作曲家,晚上安排了夜游运河,如您还有兴致,可以和他们一起玩玩儿。”我思忖:刚刚吃了李白、食指吃过的炖鱼,再游一下李白、食指泛过舟的古运河,岂不美哉?更何况是搭便车,不用再安排了。我便应:“好呀。”就这样,我们便与省里来的作曲家们同舫夜游古运河。
画舫启动了。沿着古运河徐徐而行,两岸灯盏,赤橙黄绿青蓝紫,变幻着在树干树枝树梢头闪烁,倒影漪漪,拉长了彩色,轻轻铺在河面上,却又被我们的画舫剪开成了两半,一半彩影晃悠,另一半晃悠着彩影,而两岸“运河记忆”中的各种商铺小店与美味小吃,便沿岸展开——舫内的桌几上,有济宁的各式甜点和啤酒,河上与岸边游人的夜生活开始了吗?
从东大寺上舫,至会通桥折转,两岸的人间烟火气与灯影里的诗情画意融合在一起,让我不能不设想:若李白再世又会有怎样激情飞扬的诗句?若是今晚画舫上遇到了老朋友、诗人食指,他又会怎样朗诵他的《相信未来》?那一河的彩影深情,可否令唐人李白沉醉,今人食指忘情?反正我是痴了,望着浮光跃彩的河水,想到了《清明上河图》上的游人,他们若是不老,又会怎样感慨万千呢?我们的画舫本身不就像一首长长的诗吗?载着千年的李白与不朽的市声喧哗,缠绕在古城济宁,无须举杯邀明月,明月始终在河心。我想,如果李白还魂,也会为我的洞见而狂生欢喜之情吧?而老友食指若在舫上,他一定会以家乡人自居,非灌我个酩酊大醉不可啊!
(著名诗人,首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