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专业,何以吸引越来越多的学生报考
又至高考季,志愿填报、专业选择等话题再度热起来。很多人发现,近几年,涉农专业的报考热度持续升温,不少农科院校扩大了招生规模。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相关负责人介绍,该校农学类专业近年来第一志愿报考率每年提高10%左右,录取平均分数超一本线的差值每年上升8-9分,生源质量逐年提升;上海市教委日前宣布,将理工农医类本科招生比例提高到50%以上;还有的农科院校实现了从“招不满”到“招不完”的转变。
这些变化的背后,是一系列因素在发挥作用。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推进,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需要的专业人才已成“香饽饽”。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农业科研人才、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等等,要满足多元化的人才需求,必然离不开高校在专业人才培养上的跟进。
这方面已有众多成功榜样。如今年获得第28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的朱霞,她从湖南农业大学毕业后,于2017年选择回乡种田,当起了“新农人”。目前,她流转土地5800余亩种植水稻、油菜等农作物,复种面积10000余亩,还带动了村民增收致富。朱霞正靠着自己的勤劳和专业知识,与乡村实现了双向奔赴。
早在2022年,教育部办公厅、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办公室、国家乡村振兴局综合司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新农科建设推进高等农林教育创新发展的意见》,《意见》要求,吸引优质生源报考涉农专业。鼓励校地合作,探索推进涉农专业订单定向人才培养计划,实施“入学有编、毕业有岗”改革试点。
像今年,浙江省计划定向培养基层农技人员154名;安徽省计划定向培养基层农技推广人才210人。相关高校扩大涉农专业的招生规模,正是对此的积极响应,生动体现了高校服务现代农业和乡村振兴发展的使命担当。
当前,广大农村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基础设施、生活水平、农业产业等方面都有了长足进步,为大量专业人才干事创业提供了更好的机会和条件。相关激励机制也在不断完善。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壮大乡村人才队伍。强化农业科技人才和农村高技能人才培养使用,完善评价激励机制和保障措施。加强高等教育新农科建设,加快培养农林水利类紧缺专业人才。
农学专业的扩招和报考热度的升温,一方面说明随着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和乡村建设的加速推进,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改变了对农学的固有观念和刻板印象,对报考涉农专业、投身涉农行业有了更多的兴趣;另一方面,在当前的就业压力下,农业农村也为广大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焕发着生机与活力的乡村,吸引着更多青年人前往。他们的才智与专业所长,也将与乡村建设的需求实现更精准地对接。
乡村振兴需要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同时,乡村也要为这些有志于将青春和才智播撒在乡村热土上的青年们创造更好的条件,确保让人才“回得来、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如此才能形成农学学科发展、人才流动和乡村振兴的良性互动。相信乡村也会成为越来越多青年人的“诗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