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370个行政村牵手高校“智囊团”, 校地协同助力乡村振兴显成效
近日,记者从四川省农业农村厅获悉,自2022年启动“百校联百县兴千村”行动以来,四川已促成复旦大学、西南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等18所省内外高校,与资中县、荣县、平武县等23个县(市、区)建立结对关系,精准服务370个行政村,落地合作项目166个、投入资金3.5亿元,校地协同助力乡村振兴成效显著。
作为四川挖掘高校资源、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百校联百县兴千村”行动始终遵循“属地为主、校地共建、重心下沉、突出特色、稳妥推进”原则,引导高校深度参与乡村建设。为强化统筹推进,2023年四川联合教育厅印发《关于积极参与“百校联百县兴千村”行动的通知》,从总体要求、主要任务、组织实施、保障措施等方面细化部署,并在雅安市名山区召开全省现场推进会,推动结对县校精准对接。
在结对合作层面,四川充分发挥校地衔接纽带作用:主动收集地方需求、对接省内外高校,搭建精准结对桥梁;建立省市县协同推进机制,对合作事项实行清单式管理,定期跟踪调度,并在政策、资金争取上提供指导,及时解决难题。截至目前,行动已建成实践基地61个,包装乡村建设咨询服务项目81个、服务金额达2482万元;累计开展驻村服务933人次、服务时长5156天,培训基层干部、乡村工匠、现代农民等复合型技术人才1.1万人次。
聚焦帮扶质效,四川指导校地围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产业振兴、人才培养制定落地方案。其中,西南科技大学结对布拖县依子村,实施“党建+教育+产业+志智双扶”四大工程,累计投入经费1000余万元,2024年该村村民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6.8%;成都理工大学在广元市昭化区天雄村设立“周末工程师”工作站,实现高校智力与乡村需求精准匹配,相关做法入选全国典型案例。
为夯实行动基础,四川还指导各地建立“政府主导、高校支撑、乡村参与”协同机制:鼓励利用衔接资金、东西部协作及定点帮扶资金,通过购买服务支持高校开展规划建设与小型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依托农业科技示范园、现代农业产业园等载体,为高校助农服务、科技创新提供支撑;同时将结对高校专家团队纳入“乡村振兴智库”,支持农业生产主体聘请高校专家担任科技顾问,持续为乡村振兴注入智力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