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白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是目前全球最重要的养殖对虾品种之一,具有生长快、抗病能力强、适应性广等优点。本文将围绕养殖场南美白对虾的养殖技术进行系统讲解,涵盖选址、苗种选择、水质管理、饲料投喂、疾病防控等方面,并结合权威资料提供可操作性强的技术方案。
一、养殖场选址与建设
1. 场地选择要求
- 水源充足、无污染:应选在靠近淡水或咸淡水资源丰富、排灌方便的地方。
- 土壤结构稳定:以黏土或壤土为佳,有利于池塘保水。
- 交通便利、电力供应稳定:便于设备运行及产品运输。
2. 池塘设计标准
- 单个池塘面积控制在3~5亩,深度1.5~2米。
- 底部坡度合理,设有中央排污沟,便于清淤和换水。
- 配备增氧设备,每亩配置功率不少于1千瓦。
📌 参考依据:《水产养殖池塘建设规范》(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发布)
二、苗种选择与放养管理
1. 苗种来源与质量要求
- 应从农业部认定的良种场引进优质健康虾苗。
- 虾苗规格一般为0.8~1.2厘米(PL12以上),体色透明、活动力强。
- 需具备SPF(无特定病原)认证,避免携带病毒如WSSV、IMNV等。
2. 放养密度建议
水深(m) | 投苗密度(尾/㎡) |
---|---|
1.2~1.5 | 80~120 |
1.5~2.0 | 120~150 |
📌 参考依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南美白对虾养殖技术手册》
3. 放养前准备工作
- 清塘消毒:使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彻底消毒,暴晒7天以上。
- 肥水培养基础饵料生物:施用有机肥或生物肥,提高水体天然生产力。
三、水质调控与日常管理
1. 水质指标控制标准
指标 | 控制范围 |
---|---|
pH值 | 7.6~8.6 |
溶解氧 | ≥4 mg/L |
氨氮 | ≤0.2 mg/L |
亚硝酸盐 | ≤0.02 mg/L |
盐度 | 5‰~30‰ |
2. 换水与增氧策略
- 前期少量换水,后期逐步增加换水量至每天10%~20%。
- 全天候开启增氧机,尤其夜间和阴雨天需加强供氧。
📌 参考依据:农业农村部《水产养殖水质调控技术指南》
四、饲料投喂与营养管理
1. 饲料选择原则
- 使用正规厂家生产的专用配合饲料,粗蛋白含量根据不同生长阶段调整:
- 幼虾期(0.5~3g):蛋白≥40%
- 中虾期(3~8g):蛋白35%~38%
- 成虾期(>8g):蛋白30%~35%
2. 投喂方法与频率
- 日投喂量按体重百分比计算:
- 初期:5%~8%
- 中期:3%~5%
- 后期:2%~3%
- 每日投喂3~4次,早晚为主,占总量60%以上。
📌 参考依据: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对虾饲料营养标准》
五、常见疾病防控措施
1. 主要病害类型
- 病毒性疾病:如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传染性肌肉坏死病毒(IMNV)
- 细菌性疾病:如副溶血弧菌引起的红腿病、肝胰腺坏死症(AHPND)
- 寄生虫病:如纤毛虫病
2. 防控策略
- 预防为主:定期使用微生态制剂调节水质,增强虾体免疫力。
- 疫苗与免疫增强剂:部分地区已推广使用WSSV灭活疫苗。
- 发病初期及时隔离并送检,根据诊断结果使用抗生素或中草药治疗。
📌 参考依据:国家农业农村部《水产动物疫病防控技术规程》
六、收获与销售管理
1. 收获时机判断
- 体重达到商品规格(通常为15~30克/尾)
- 市场价格较高时优先捕捞
- 分批捕捞减少应激反应
2. 收获方式
- 可采用围网法、地笼法或排水干塘法
- 注意保持虾体完整,避免机械损伤影响售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