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种介绍与养殖特性对比
基围虾(学名:Litopenaeus vannamei,俗称南美白对虾)与对虾(广义指多种对虾属虾类,如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是当前我国海水及咸淡水养殖的主要虾类。两者在养殖技术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 基围虾:适应性强,耐低盐、耐高温,生长速度快,抗病能力强,是目前我国对虾养殖的主导品种之一。
- 对虾(如中国对虾):传统养殖品种,肉质鲜美,但抗病性相对较弱,适合盐度较高的水域养殖。
根据中国农业科学院《水产养殖技术手册》(链接),基围虾在适宜条件下生长周期为80~120天,而中国对虾一般为100~150天。
二、养殖场选址与设施建设
1. 场地选择
- 水质要求:水源清洁,无重金属和农药污染,pH值在7.5~8.5之间,溶解氧≥4mg/L。
- 底质条件:以泥沙底或沙泥底为佳,便于清塘和排污。
- 交通与电力:交通便利,电力供应稳定,便于设备运行和产品运输。
2. 池塘建设
- 池塘规格:单池面积建议控制在3~5亩之间,水深1.2~1.5米。
- 进排水系统:独立设置进水口与排水口,防止交叉污染。
- 增氧设备:每亩配备1.5kW以上的增氧机,建议采用底部微孔增氧系统。
三、苗种选择与放养技术
1. 苗种来源
选择具有国家水产种苗生产许可证的正规苗场,确保苗种无特定病原体(SPF)或抗病力强的品种。
2. 放养密度
- 基围虾:每亩放养密度建议在5万~8万尾(视养殖周期与管理水平而定)。
- 中国对虾:每亩放养密度建议在3万~5万尾,过高易引发疾病。
3. 放养前准备
- 清塘消毒:使用生石灰或漂白粉进行彻底清塘,杀灭病原菌和敌害生物。
- 肥水培养:投放有机肥或生物肥,促进浮游生物繁殖,为虾苗提供初期营养源。
四、水质管理技术
1. 水质调控
- 定期换水:每5~7天换水10%~20%,保持水质清新。
- 调节pH值:使用生石灰调节pH至适宜范围(7.5~8.5)。
- 控制氨氮与亚硝酸盐:定期检测水质指标,超标时使用光合细菌、EM菌等微生物制剂进行调节。
2. 微生态调控
根据农业农村部《水产养殖微生态调控技术规范》(链接),建议定期使用有益菌群调节水体环境,减少病害发生。
五、饲料投喂管理
1. 饲料选择
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专用配合饲料,蛋白含量根据虾体阶段调整:
- 幼虾期(0~30天):蛋白含量≥40%
- 中虾期(30~60天):蛋白含量35%~38%
- 成虾期(60天以上):蛋白含量30%~32%
2. 投喂方法
- 定时定量:每日投喂2~4次,早晚为主,投喂量为虾体重的3%~8%。
- 观察调整:根据虾的摄食情况、水质变化和天气情况及时调整投喂量。
六、病害防控技术
1. 常见病害类型
- 病毒性疾病:如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
- 细菌性疾病:如弧菌病、烂鳃病。
- 寄生虫病:如固着类纤毛虫病。
2. 防控措施
- 疫苗与免疫增强剂:使用国家批准的疫苗或免疫增强剂,如β-葡聚糖、维生素C等。
- 定期检测:通过PCR等技术定期检测病原体。
- 隔离与消毒:发现病虾立即隔离,对养殖工具进行消毒处理。
七、收获与销售
1. 收获时间
- 基围虾:体重达8~12克/尾时即可分批收获。
- 中国对虾:体重达15~20克/尾时为最佳收获期。
2. 收获方法
- 网捕法:使用地笼网进行分批捕捞,减少对未达规格虾的影响。
- 排干法:适用于集中收获,注意避免虾体受伤。
3. 销售准备
- 暂养处理:收获后应进行暂养,排出肠道内容物,提高商品质量。
- 分级包装:按规格分级,采用冰鲜或冷冻方式运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