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长江流域水稻的产量与抗病性?

2025-02-22 07:09:06 更新

该品种的育种技术融合了福7112S和晶玉两种优势基因,使其在抗性表现上显著。在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的抗性上,虽属于中感,但却展现出了较高的褐飞虱抗性,这在长江中下游的水稻品种中较为罕见。此外,其米质达到了农业行业《食用稻品种品质》标准二级,具备一定的市场竞争力。产量表现方面,连续两年区域试验的平均亩产均超过640千克,比对照增产近5%,这表明“福两优晶玉”在实际种植中具有显著的增产潜力。

种植“福两优晶玉”水稻的技术要点包括适时播种和科学的田间管理。一般在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秧田播种量控制在10-15千克每亩,大田亩用种量0.8-1.0千克。水育秧移栽时叶龄控制在5.0叶左右,秧龄不超过30天。栽插时株行距为16.7厘米×26.7厘米,确保每亩基本苗达到6万以上。施肥和灌溉需科学管理,避免过早断水。田间管理还需注重病虫害防治,如稻瘟病、稻飞虱和白叶枯等。

采用“福两优晶玉”水稻的种植技术方案对于提升长江流域水稻的整体产量和抗病性至关重要。这种水稻品种不仅能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还能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并对抗病虫害,保障粮食安全。选择适合当地环境的水稻品种,结合科学的种植技术,能够有效减少农药使用,降低生产成本,并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产地货源

查看更多查看更多水稻产地货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