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南美对虾(学名:Litopenaeus vannamei),又名凡纳滨对虾,是目前全球养殖量最大的对虾品种之一。其具有生长快、抗病性强、适应性广等特点,在我国南方沿海地区广泛养殖。本文将围绕人工养殖的南美对虾,系统介绍其养殖环境、苗种选择、水质管理、饲料投喂、病害防控等关键技术环节,并提供具体操作方法与注意事项。
一、养殖场地选择与池塘建设
1. 场地选址
- 水源充足、水质良好,远离工业污染源。
- 土壤类型以壤土或黏土为佳,保水性好。
- 交通便利、电力稳定,便于管理和设备运行。
2. 池塘建设标准
- 单池面积建议在3~10亩之间,深度1.5~2米。
- 池底应平整,设有中央排污沟,便于排残渣。
- 周边设置防逃网和防鸟网。
参考资料:《水产养殖池塘建设规范》(农业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发布,http://www.fao.org)
二、苗种选择与放养
1. 苗种来源
- 建议选用SPF(无特定病原)苗种,确保种源健康。
- 购买时应查验苗种场的种苗生产许可证及检疫合格证。
2. 放养密度
- 规格为0.8~1.2cm的虾苗,建议每亩投放量为6~8万尾。
- 水温稳定在22℃以上方可放苗,避免低温应激。
3. 放养前处理
- 放苗前3天进行“试水”,观察水质是否稳定。
- 放苗前1天泼洒EM菌或光合细菌调节水质。
参考资料:《水产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技术规范》(科技部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
三、水质管理技术
1. 水质指标控制
- pH值控制在7.6~8.6;
- 溶解氧保持在4mg/L以上;
- 氨氮≤0.2mg/L,亚硝酸盐≤0.02mg/L;
- 透明度保持在30~40cm。
2. 水体调控方法
- 定期换水,每次换水量控制在10%~20%;
- 使用微生物制剂(如芽孢杆菌、乳酸菌)调节水质;
- 配备增氧机,晴天中午开启2小时,夜间凌晨开启至天亮。
参考资料:《水产养殖水质调控技术指南》(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
四、饲料投喂管理
1. 饲料选择
- 使用正规厂家生产的南美对虾专用配合饲料,蛋白质含量35%~42%为宜。
- 幼虾期可适当添加螺旋藻粉或虾片增强营养。
2. 投喂方法
- 每日投喂3~4次,早、中、晚、凌晨;
- 投喂量为虾体重的3%~5%,根据摄食情况调整;
- 设置食台观察摄食情况,避免浪费或不足。
3. 注意事项
- 高温季节减少夜间投喂,防止水质恶化;
- 病害高发期减少蛋白质含量,降低肝脏负担。
参考资料:《对虾高效饲料配方与投喂技术规范》(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五、病害防控技术
1. 主要病害
- 白斑综合征(WSSV)
- 肝胰腺坏死病(AHPND)
- 丝状菌病等
2. 防控措施
- 预防为主:定期使用碘制剂或中草药进行水体消毒;
- 定期检测:通过PCR等技术检测病毒携带情况;
- 隔离治疗:发现病虾立即隔离,使用抗菌肽或中草药制剂治疗;
- 清塘消毒:每茬养殖结束后进行彻底清塘,使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消毒。
参考资料:《对虾病害防控技术手册》(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
六、收获与销售
1. 收获时间
- 养殖周期一般为90~120天,体重达10~15g/尾时即可起捕。
- 可采用地笼分批收虾,先大后小,提高养殖效益。
2. 销售方式
- 鲜销:冷链运输至批发市场或超市;
- 冷冻加工:清洗、去壳、分级后冷冻保存;
- 出口:符合出口标准的虾体规格、色泽、包装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