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平菇需要注意什么?平菇种植技术要点详解
平菇(Pleurotus ostreatus)是一种广泛栽培的食用菌,因其适应性强、产量高、营养价值丰富而受到农户青睐。在种植过程中,掌握科学的栽培技术至关重要。本文将从品种选择、环境控制、培养料配制、接种与管理等方面详细讲解种平菇需要注意的关键问题。
首先,选择适宜的平菇品种是成功种植的基础。根据中国农业科学院发布的《食用菌优良品种推荐目录》(2023年),推荐北方地区选用耐低温品种如“冀农1号”、“鲁平1号”,南方高温季节可选用“黑平7号”、“凤尾菇”等耐热品种。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决定了品种选择的不同,需结合当地温度、湿度和通风条件综合考虑。
其次,栽培基质的配制非常关键。平菇常用棉籽壳、玉米芯、木屑等作为主料,辅以麦麸、石膏粉、石灰等调节营养和pH值。建议配方比例为:棉籽壳60%、玉米芯20%、麦麸15%、石灰2%、石膏1%、糖1%、水适量。混合后装袋灭菌,确保无杂菌污染。
接种环节要严格控制环境卫生。接种前应对接种室或接种箱进行紫外线消毒30分钟以上,并使用酒精擦拭工具。采用固体菌种接种时,应保持菌种块完整,避免破碎影响萌发率。接种后密封袋口,移入培养室进行发菌管理。
发菌阶段需控制好温度、湿度和通风。一般发菌期温度维持在22-26℃之间,相对湿度70%-80%。每天检查一次菌丝生长情况,发现污染及时剔除。约20-30天后菌丝满袋即可进入出菇管理阶段。
不同季节种植平菇需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春季气温回升快,注意通风降温;夏季高温多湿,需加强遮阳和通风,防止高温烧菌;秋季昼夜温差大,适合平菇生长,但要注意保湿;冬季则需搭建保温棚,保持温度在8℃以上。例如,在华北地区冬季可在日光温室中栽培,而华南地区则可在露天搭简易棚架进行栽培。
采收时机也极为重要。当菌盖边缘由内卷逐渐变平时,即为最佳采收期。采收时用手握住菌柄轻轻旋转拔下,避免损伤菌床。采收后清理残留物,适当喷水促进第二潮菇生长。通常每袋可采收2-3潮,总产可达1.5-2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