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平菇菌种制作的基本原理
平菇(Pleurotus ostreatus)是一种广泛栽培的食用菌,其菌种制作是实现高产优质栽培的关键环节。根据《中国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的研究成果,菌种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出菇率和产量。
菌种分为母种、原种和栽培种三个级别:
- 母种:从野生或优良品种中分离获得的纯菌丝体。
- 原种:由母种扩繁而来,用于进一步扩大繁殖。
- 栽培种:由原种扩繁后直接用于生产栽培。
菌种制作流程包括培养基配制、灭菌、接种、培养等步骤,每一步都需要严格控制环境条件。
二、平菇菌种的具体制作方法
1. 母种的分离与培养
- 材料准备:选择新鲜健康的子实体,用酒精表面消毒后,在无菌条件下切取菌盖与菌柄交界处的小块组织。
- 培养基配制:
- 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
- 马铃薯 200g
- 葡萄糖 20g
- 琼脂 20g
- 水 1000ml
- 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
- 灭菌:将培养基分装于三角瓶中,121℃高压灭菌20分钟。
- 接种:在超净工作台内挑取组织块接入培养基斜面。
- 培养:25℃恒温避光培养7~10天,待菌丝长满斜面即可使用。
引用来源:中国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技术手册
2. 原种与栽培种的扩繁
- 培养基配方(以木屑为主料):
- 杂木屑 78%
- 麸皮 20%
- 石膏粉 1%
- 糖 1%
- 含水量控制在60%左右
- 装袋灭菌:
- 使用17cm×33cm聚丙烯菌袋,装料后封口。
- 121℃高压蒸汽灭菌2小时。
- 接种操作:
- 在接种箱内将母种切成小块接入原种袋。
- 接种量为每瓶母种接3~5袋原种。
- 培养管理:
- 温度保持在22~25℃;
- 相对湿度控制在60%以下;
- 定期检查污染情况。
三、不同季节的菌种制作策略
春季(3月~5月)
- 特点:气温回升快,湿度大。
- 建议:
- 提前在2月中下旬开始制种,避开高温高湿。
- 使用空调或冷库控制培养温度。
- 注意通风防霉。
夏季(6月~8月)
- 特点:高温高湿,易滋生杂菌。
- 建议:
- 采用低温品种如“高温一号”、“夏丰1号”。
- 制种车间需配备降温设备(如冷风机、水帘)。
- 缩短培养周期,加强空气流通。
秋季(9月~11月)
- 特点:气候温和,适合大多数品种。
- 建议:
- 可大量制作菌种,为冬季栽培做准备。
- 选用中温型品种,如“平菇108”、“黑平王”。
- 控制好室内温湿度,防止昼夜温差过大。
冬季(12月~次年2月)
- 特点:低温干燥。
- 建议:
- 选用耐低温品种如“低温一号”。
- 加强保温措施,如加装电热毯、暖风机。
- 适当增加空气湿度至60%~70%。
四、不同地区的菌种制作适应性调整
南方地区(如广东、广西、湖南)
- 气候特征:湿润多雨,夏季炎热。
- 应对措施:
- 优先选择抗杂菌能力强的品种。
- 制种车间应具备良好的排湿系统。
- 推广熟料栽培法,减少污染风险。
北方地区(如河北、山东、辽宁)
- 气候特征:四季分明,冬季寒冷。
- 应对措施:
- 冬季可利用温室或地窖进行菌种培养。
- 推荐使用耐低温品种。
- 增设加温设备,确保菌丝正常生长。
西北高原地区(如甘肃、宁夏)
- 气候特征:昼夜温差大,空气干燥。
- 应对措施:
- 采用保湿性强的培养料配方。
- 制种时注意补充水分。
- 白天可适当遮阳降温,夜间增温保湿。
西南山区(如四川、云南)
- 气候特征:地形复杂,局部气候多样。
- 应对措施:
- 根据海拔高度选择适宜品种。
- 山区湿度较高,需加强通风排湿。
- 可利用山洞、窑洞等天然恒温场所进行菌种培养。
五、注意事项与常见问题
- 无菌操作:整个接种过程必须在无菌环境中完成,避免杂菌污染。
- 原料选择:木屑应选用阔叶树种,麸皮要新鲜无霉变。
- 含水量控制:用手握培养料成团但不滴水为宜。
- 定期检查:发现污染菌袋应及时清除并销毁。
- 菌龄控制:菌种培养时间不宜过长,一般20~30天为宜。
- 运输储存:菌种应密封冷藏运输,保存温度不超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