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对虾老绿水”?
“老绿水”是水产养殖中常见的一种水质异常现象,尤其在对虾养殖中较为突出。其主要表现为水体颜色呈现墨绿色或浓绿色,水体透明度低,藻类老化,溶解氧含量下降,水质恶化,容易引发对虾疾病甚至死亡。
根据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的研究,“老绿水”的形成主要是由于藻类老化、营养失衡、有机质积累过多以及水体循环不畅等原因造成的。
二、对虾老绿水的危害
- 溶解氧下降:老绿水藻类代谢减缓,产氧能力下降,夜间易造成缺氧。
- 氨氮、亚硝酸盐升高:藻类死亡后释放毒素,分解过程中产生大量氨氮和亚硝酸盐。
- 影响对虾摄食与生长:水质恶化导致对虾应激反应增强,摄食减少,生长缓慢。
- 增加病害风险:如白斑综合症、肝胰腺坏死等病害高发。
三、对虾老绿水的解决办法
1. 水质检测与诊断
在处理老绿水问题前,必须对水质进行全面检测,包括pH值、溶解氧(DO)、氨氮(NH₃-N)、亚硝酸盐(NO₂⁻)、总磷(TP)、透明度等。
操作步骤:
- 使用便携式水质检测仪或试剂盒;
- 每天早、晚各检测一次;
- 记录数据变化趋势,判断水质恶化程度。
注意事项:
- 检测时应选择池塘中部取样,避免边缘误差;
- 避免阳光直射影响检测结果。
2. 控制藻类老化,调节水体藻相
操作方法:
- 使用光合细菌或芽孢杆菌等微生物制剂,促进藻类更新;
- 添加适量的碳源(如糖蜜)促进有益菌群繁殖;
- 补充硅藻种或绿藻种,调整藻类结构。
操作步骤:
- 第一天:泼洒光合细菌(如EM菌)500g/亩;
- 第二天:补充碳源(糖蜜)5kg/亩;
- 第三天:引入硅藻种或绿藻种5kg/亩;
- 每周重复一次,持续2-3周。
注意事项:
- 避免在晴天中午使用,应在清晨或傍晚进行;
- 使用前应先做小范围试验,观察对虾反应。
3. 增氧与水体循环
操作方法:
- 增设增氧机,保持水体溶氧在4mg/L以上;
- 安装水车式或叶轮式增氧机,促进上下层水体交换;
- 每天开机时间不少于8小时,特别是夜间。
操作步骤:
- 检查并维护增氧设备,确保正常运行;
- 按照池塘面积配置增氧机数量(一般1.5kW/亩);
- 每日监测溶氧值,根据数据调整开机时间。
注意事项:
- 避免长时间断电导致缺氧;
- 增氧机应安装在池塘上风口,提高效率。
4. 换水与底改结合
操作方法:
- 更换10%-20%的老水,引入新鲜水源;
- 使用过硫酸氢钾复合盐或沸石粉进行底改;
- 每周换水1次,底改2次。
操作步骤:
- 先排掉表层老水(10%-20%),避免底层淤泥搅动;
- 补充经过滤的清洁水源;
- 泼洒底改产品,每亩用量2kg;
- 配合增氧机运行,促进氧化分解。
注意事项:
- 换水前后应检测水质,防止温差过大引起应激;
- 换水水源应无污染,避免引入病原菌。
5. 调节投喂与饲料管理
操作方法:
- 减少饲料投喂量,避免残饵堆积;
- 改用高蛋白、易消化的优质饲料;
- 增加投喂频率,减少单次投喂量。
操作步骤:
- 每日投喂3-4次,控制在30分钟内吃完;
- 定期检查饵料台,调整投喂量;
- 添加免疫增强剂(如酵母多糖)提高对虾抗病力。
注意事项:
- 高温季节应减少夜间投喂;
- 饲料应密封保存,防止霉变。
四、预防对虾老绿水的长期措施
- 定期水质调控:每周检测水质,及时调控;
- 科学投喂管理:合理控制投喂量与频率;
- 保持良好底质:每月底改1-2次;
- 引入有益微生物:定期泼洒EM菌、乳酸菌等;
- 加强增氧系统建设:确保溶氧充足。
五、权威资料引用
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水产养殖水质调控技术手册》,2022年发布
http://www.cast.org.cn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对虾养殖技术规范》,2021年发布
http://www.moa.gov.cn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对虾养殖环境调控与病害防控技术指南》,2023年发布
http://www.cafs.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