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食用菌产业的快速发展,利用巨菌草作为栽培基质种植鲜平菇(Pleurotus ostreatus)逐渐成为一种环保、高效且可持续的新型栽培模式。那么,“鲜巨菌草可以栽种平菇吗”?答案是肯定的。本文将结合农业部、中国农业科学院等权威机构的技术资料,系统阐述以鲜巨菌草为原料栽培鲜平菇的可行性、具体操作流程、不同地区和季节的适配方案,并提供详细的技术要点和注意事项。
一、鲜巨菌草栽培平菇的科学依据与优势
巨菌草(Pennisetum giganteum)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选育的一种高产优质饲草兼能源作物,具有生长快、生物量大、纤维素含量高、木质素适中等特点。根据农业农村部发布的《全国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0年)》指出:“鼓励因地制宜发展非粮型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广巨菌草、玉米秸秆、甘蔗渣等作为食用菌栽培基质。”来源:农业农村部官网
研究表明,巨菌草富含纤维素(约40%–45%)、半纤维素(约25%–30%),经适当处理后可有效替代传统棉籽壳栽培基质用于平菇生产。福建省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试验数据显示,在配方优化条件下,使用60%鲜巨菌草+20%麸皮+18%木屑+2%石灰的培养基,平菇生物学效率可达85%以上,接近纯棉籽壳水平 [参见《中国食用菌》,2022年第4期]。
因此,鲜巨菌草完全可以用于栽种鲜平菇,尤其适合在南方草资源丰富地区推广应用。

二、鲜巨菌草栽培平菇的具体操作步骤
1. 原料准备:选择与处理鲜巨菌草
- 采收时机:建议在巨菌草生长至90–120天时收割,此时纤维素含量适中,不易木质化。
- 切割要求:用铡草机将鲜草切成1–2厘米的小段,便于后续灭菌和菌丝渗透。
- 含水量控制:鲜草含水量通常在70%–80%,需通过晾晒或混合干料调节至60%–65%(手握成团、指缝无水滴)。
⚠️ 注意:不可直接使用未经切碎的整株巨菌草,否则透气性差、易积水导致杂菌污染。
2. 培养基配方设计(以每100公斤干物质计)
| 成分 | 比例(重量) | 功能说明 |
|---|---|---|
| 切碎鲜巨菌草 | 60–70 kg | 主要碳源,提供纤维素结构 |
| 麸皮 | 20–25 kg | 提供氮源及维生素 |
| 杂木屑 | 10–15 kg | 改善通气性和保水性 |
| 石灰粉 | 2–3 kg | 调节pH至8–8.5,抑制杂菌 |
| 石膏粉 | 1 kg | 补充钙元素,稳定基质结构 |
📌 配方可根据区域气候微调:北方干燥区可增加木屑比例;南方湿热区应减少麸皮用量以防酸败。
3. 培养基制备与灭菌
步骤:
- 将所有原料充分混合均匀,边拌边喷洒清水调节湿度至60%–65%;
- 装入规格为22×45 cm耐高温聚丙烯塑料袋,每袋装湿料1.2–1.5公斤;
- 扎口后放入高压灭菌锅或常压灭菌灶进行灭菌;
- 高压灭菌:121℃维持1.5小时;
- 常压灭菌(推荐农村应用):100℃持续10–12小时,确保中心温度达标;
- 灭菌完成后自然冷却至30℃以下再接种。
🔬 技术提示:灭菌后应检查是否有异味或发黑现象,若有则可能存在灭菌不彻底或原料霉变。
4. 接种与发菌管理
菌种选择:推荐选用抗杂性强、适应性广的中高温型平菇品种,如“农平1号”、“V34”或“特优白平菇”(由中国农科院资源区划所提供)。
接种方法:
- 在无菌室或接种箱内操作;
- 每袋接入菌种50–80克,采用三层穴播法(上、中、下各一层);
- 接种后立即封口,贴标签记录批次与日期。
发菌条件控制:
- 温度:22–26℃为最适范围;
- 湿度:空气相对湿度保持60%–70%;
- 光照:避光培养;
- 通风:每日通风1–2次,防止CO₂积聚;
- 发菌周期:一般20–28天完成满袋。
✅ 关键点:前7天严禁翻动菌袋,避免感染;第10天后可轻拍检查菌丝生长情况。

三、不同季节与地区的栽培解决方案
1. 春季栽培(3–5月)——南方为主
- 适用区域:华南、华东、华中地区(广东、福建、湖南、江西等)
- 特点:气温回升、湿度高,利于出菇但易染绿霉。
- 对策:
- 使用偏低温型菌株(如“P896”);
- 加强通风排湿,避免棚内结露;
- 出菇期喷水宜在早晚进行,忌中午高温喷水;
- 可采用遮阳网+防虫网双层覆盖。
2. 夏季栽培(6–8月)——热带及亚热带地区
- 适用区域:海南、广西、云南南部
- 挑战:高温高湿,杂菌活跃。
- 解决方案:
- 选用耐高温菌株(如“高温王”);
- 栽培场所宜设于林下、大棚加湿帘降温系统;
- 培养基中添加2%生石灰提高pH值;
- 缩短发菌时间,抢在清晨或夜间出菇。
🌡️ 数据支持:据云南省农科院试验,在28–32℃环境下,添加石灰的巨菌草基质污染率下降40%以上。
3. 秋季栽培(9–11月)——全国适宜期
- 黄金季节:温差大、空气干燥、病害少。
- 通用方案:
- 各地均可开展;
- 可采用露天搭架式出菇棚;
- 每袋开口4–6个,诱导整齐出菇;
- 每潮菇采收后停水3天,再补水催第二潮。
4. 冬季栽培(12–2月)——北方温室模式
- 适用区域:山东、河北、河南、东北部分地区
- 限制因素:低温影响发菌速度。
- 应对措施:
- 利用日光温室或暖棚加温;
- 发菌期堆叠保温,加盖保温毯;
- 出菇期白天揭帘增温,夜间关闭保温;
- 控制浇水频率,防冻伤菇体。
💡 实践案例:山东省聊城市某合作社采用“巨菌草+温室越冬”模式,实现平菇全年生产,亩均增收超万元(引自《农业科技通讯》,2023年第5期)。

四、常见问题与注意事项
杂菌污染防控
- 严格灭菌是关键;
- 接种环境必须消毒(可用气雾消毒剂);
- 发现污染袋及时隔离焚烧。
水分管理误区
- 不可过度喷水造成积水;
- 出菇期空气湿度应维持在85%–90%,可通过悬挂湿布或地面洒水调节。
采收时机把握
- 当菌盖边缘由内卷转平展前及时采收;
- 采收过晚会导致孢子释放、品质下降;
- 每潮菇间隔7–10天,一般可收3–4潮。
废料资源化利用
- 出菇后的菌渣富含有机质,可还田作肥料;
- 或二次发酵用于养殖蚯蚓、栽培草腐菌类(如双孢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