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什么是“第一颗芝麻粒”?
在芝麻种植过程中,“如何获得第一颗芝麻粒”不仅是一个形象化的表述,更代表了从播种到首次收获的关键突破。这颗“第一颗芝麻粒”象征着种植成功的起点,意味着种子顺利萌发、幼苗健壮生长、植株完成开花结蒴并实现首次籽粒成熟。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科学选择品种、精准掌握播种时机、因地制宜实施田间管理。
本文将围绕“怎么获得第一颗芝麻粒”这一核心问题,系统讲解芝麻种植全过程中的关键技术环节,结合不同地区气候特点和季节差异,提供可操作性强的解决方案,并引用国家权威农业科研机构的技术规范与指导意见。
一、选择适宜品种:奠定高产基础
要成功获得第一颗芝麻粒,首要任务是选择适合当地生态条件的优良芝麻品种。我国芝麻主产区分布广泛,涵盖黄淮流域、长江中下游、华南及西南部分地区,不同区域对品种的抗逆性、生育期长短要求各异。
根据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发布的《2023年全国芝麻主导品种推荐目录》(http://www.caas.cn/ztzl/kxjs/268975.html),推荐以下代表性品种:
- 中芝13号:早熟品种,生育期约85天,耐湿性强,适合南方多雨地区。
- 豫芝11号:中熟品种,抗倒伏能力强,适宜黄淮海平原春播或夏播。
- 赣芝9号:高油酸品种,耐旱耐瘠薄,适用于江西、湖南等丘陵地带。
- 冀芝双一号:抗枯萎病强,适合河北、山东等地连作风险较高的地块。
操作步骤:
- 根据所在省份查阅《国家芝麻产业技术体系年度推广方案》(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支持);
- 结合本地无霜期长度选择生育期匹配的品种(春播选中晚熟,夏播选早熟);
- 购买具有“国审油”编号的正规包衣种子,确保发芽率≥85%(GB/T 3543.4-1995《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标准);
- 播前进行种子处理:用0.1%高锰酸钾溶液浸种15分钟,清水冲洗后晾干备用。
注意事项:
- 禁止使用自留种或未经检疫的非标种子;
- 包衣种子不可再次药剂处理,避免药害;
- 种子储存应保持干燥通风,湿度控制在60%以下。
二、确定最佳播种时间:把握季节节奏
“怎么获得第一颗芝麻粒”的关键在于抓住适宜的播种窗口期。芝麻为喜温短日照作物,种子发芽最低温度为10℃,最适为20–25℃;幼苗期忌低温霜冻,花期怕高温干旱。
不同地区与季节的播种策略:
1. 黄淮海流域(河南、山东、安徽北部)
- 春播:4月下旬至5月上旬,地温稳定通过12℃;
- 夏播:麦收后抢时播种(6月10日–20日),选用早熟品种如中芝18号;
- 参考依据:农业农村部《夏芝麻机械化直播技术规程》(NY/T 3728-2020)。
2. 长江中下游(湖北、江苏、江西)
- 春芝麻:4月中旬播种,覆膜保温促齐苗;
- 夏芝麻:6月上中旬播种,利用前茬水稻腾地后的湿润土壤;
- 推荐采用“一播全苗”技术,亩用种量0.4–0.5公斤。
3. 华南地区(广东、广西、福建)
- 秋芝麻:8月下旬至9月初播种,避开台风季;
- 利用短日照特性促进早开花,生育期控制在80天以内;
- 注意排水防涝,防止根腐病发生。
4. 西南山区(四川、重庆、云南)
- 海拔800米以下地区可在4月下旬播种;
- 推广“等高条播+有机肥穴施”模式,减少水土流失;
- 来源: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山地芝麻栽培技术手册》(2022版)。
操作步骤:
- 使用地温计测量5cm耕层连续3天≥12℃方可播种;
- 春播区建议采用地膜覆盖提升地温2–3℃;
- 夏播区实行“三抢”原则:抢时、抢墒、抢种;
- 播种方式以机械条播为主,行距40cm,深度2–3cm。
注意事项:
- 忌湿土播种,防止烂种;
- 播后若遇大雨需及时清沟排渍;
- 出苗前避免踩踏造成板结。
三、精细整地与科学施肥:构建良好生长环境
芝麻根系浅,对土壤通透性要求高。要想让第一颗芝麻粒顺利形成,必须创造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苗床环境。
整地标准:
- 前茬收获后及时灭茬深耕20–25cm;
- 耙平耢细,达到“上虚下实”状态;
- 开挖“三沟”:厢沟、腰沟、围沟,沟深20–25cm,保障排水通畅(参考《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芝麻高产创建技术方案》)。
施肥方案(以亩产100公斤为目标):
肥料类型 | 基肥用量 | 追肥时间 | 用量 |
---|---|---|---|
有机肥 | 腐熟农家肥1500–2000kg | —— | —— |
NPK复合肥(15-15-15) | 30–40kg | —— | —— |
硼肥(硼砂) | 0.5–1kg | 苗期–初花期叶面喷施0.1%溶液 | 2次 |
钾肥(氯化钾) | 5–8kg | 初花期追施 | 防早衰 |
来源: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指南》(农技字〔2021〕第17号)
操作步骤:
- 整地前撒施全部有机肥与磷钾肥;
- 结合旋耕使肥料均匀混入耕层;
- 播种时种肥隔离5cm以上,防止烧苗;
- 苗期追施尿素5–8kg/亩提苗;
- 花蒴期喷施0.2%磷酸二氢钾+0.1%硼砂溶液,提高结实率。
注意事项:
- 忌偏施氮肥,否则易徒长倒伏;
- 硼缺乏会导致“花而不实”,务必重视微肥补充;
- 山地种植宜采用等高种植,减少养分流失。
四、田间管理与病虫害防控:护航第一颗芝麻粒形成
从出苗到首蒴成熟,大约需要70–90天。此期间需重点做好间苗定苗、中耕除草、水分调控及病虫害防治工作。
1. 间苗与定苗
- 出苗后7–10天进行第一次间苗,去弱留壮;
- 2–3片真叶时定苗,密度控制:
- 春芝麻:8000–10000株/亩;
- 夏芝麻:12000–15000株/亩;
- 行株距配置建议:40cm × (15–20)cm。
2. 中耕培土
- 全程中耕2–3次:
- 第一次:定苗后浅锄,破除板结;
- 第二次:现蕾期深锄5–7cm,并向根部培土防倒;
- 可结合除草使用选择性除草剂(如精喹禾灵),但须避开敏感品种。
3. 水分管理
- 芝麻既怕旱又怕涝:
- 苗期耐旱,适度控水促根下扎;
- 花期至蒴果期需水量最大,土壤含水量保持在60%–70%;
- 雨后立即排水,积水超过24小时易引发茎腐病。
4. 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
病虫害 | 发生时期 | 防治方法 | 依据来源 |
---|---|---|---|
枯萎病 | 苗期–花期 | 种子包衣(咯菌腈)、轮作3年以上 | 农业农村部《芝麻枯萎病绿色防控技术规程》 |
茎点枯病 | 花期–成熟期 | 喷施苯醚甲环唑1000倍液,间隔7天连喷2次 | 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公告 |
蚜虫 | 苗期–花期 | 吡虫啉10%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喷雾 | NY/T 1276-2007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
蓟马 | 幼苗期 | 蓝板诱杀+噻虫嗪喷雾 | 全国农技中心病虫情报第24期 |
操作要点:
- 推广“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策略;
- 优先采用生物农药和物理防控手段;
- 收获前15天禁止使用化学农药。
五、收获与储藏:见证第一颗芝麻粒的诞生
当植株下部蒴果变黄褐色、上部仍绿色时(俗称“黄熟期”),即可准备收获。此时籽粒已完成灌浆,千粒重趋于稳定,是获取“第一颗芝麻粒”的最终时刻。
收获方式:
- 小面积:人工割秆立捆晾晒5–7天,脱粒清选;
- 大面积:联合收割机作业,调整滚筒转速≤600rpm,减少破碎率;
- 脱粒后及时晾晒至含水率≤8%,方可入库。
储藏要求:
- 仓库干燥通风,相对湿度<65%;
- 使用防潮垫层,避免直接接触地面;
- 定期检查霉变、虫蛀情况。
参考标准:《粮油储藏 芝麻储藏技术规范》(LS/T 1220-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