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圆品种选择与种植基础
要实现高品质桂圆肉干的生产,首先必须从源头——优良桂圆品种的选育与科学种植入手。根据中国农业科学院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发布的《龙眼(桂圆)优质高效栽培技术规程》(2021年修订版),推荐用于加工桂圆肉干的主栽品种包括“石硖龙眼”、“大乌圆”、“储良龙眼”和“福眼”。其中,“石硖龙眼”因果肉厚实、含糖量高(可溶性固形物达20%以上)、离核性强,是制作桂圆肉干的首选品种。
这些品种在广东、广西、福建、海南等南亚热带地区表现优异。例如,广西玉林市农业农村局数据显示,石硖龙眼在当地亩产可达1500公斤以上,且适合机械化采收与后续干燥加工。而“储良龙眼”在广东高州地区广泛种植,其果肉紧实、晒干后色泽金黄,深受加工企业青睐。
种植时应选择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微酸性红壤或沙壤地,pH值控制在5.5~6.5之间。定植株行距建议为4m×5m,每亩种植33株左右。定植前需挖80cm见方的定植穴,每穴施入腐熟有机肥20kg+过磷酸钙1kg作为基肥。

不同季节下的桂圆栽培管理要点
春季管理(2月–4月)
春季是桂圆萌芽、抽梢和花芽分化的关键期。此时应重点加强水肥管理和病虫害防控。根据农业农村部《热带果树春季管理技术指导意见》(农技字〔2023〕17号),春季施肥应以氮磷钾复合肥为主,配合适量硼肥促进花器发育。建议每株施用N-P-K(15-15-15)复合肥0.5kg+硼砂50g,结合根外追肥喷施0.2%磷酸二氢钾+0.1%硼酸溶液,连喷2次,间隔10天。
同时,注意疏除过密春梢,保留健壮结果母枝。对于花量过大的植株,可在花穗长至10cm时进行“打顶”,保留基部3~4个侧穗,提高坐果率。
夏季管理(5月–7月)
夏季进入开花、坐果及果实膨大期。此阶段水分需求剧增,尤其在幼果期(谢花后15天内)若遇干旱易导致大量落果。建议采用滴灌或微喷系统,保持土壤湿度在田间持水量的60%~70%。
广西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研究表明(《南方园艺》,2022年第33卷第4期),夏季高温高湿环境下,桂圆易发生蝽象、爻纹细蛾和炭疽病。防治策略如下:
- 虫害:使用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1500倍液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
- 病害:交替喷施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与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每10~15天一次,连续2~3次。
此外,在果实直径达2cm时开始进行疏果,每穗留果20~30粒,确保单果重达10g以上,利于后期制干品质提升。
秋季管理(8月–10月)
秋季是果实成熟采收的关键时期。桂圆果实通常在8月下旬至10月中旬陆续成熟,具体时间因地域而异:
- 广东、广西中南部:8月底至9月中旬;
- 福建漳州、龙岩:9月中旬至10月初;
- 云南德宏、海南儋州:可延至10月中下旬。
采收标准为:果皮由青转黄褐,果面网状纹明显,果肉糖度≥18%,且具备浓郁香气。采收宜在晴天上午露水干后进行,避免雨天或高温时段采摘,以防果实霉变。
采收方式应整穗剪下,轻拿轻放,避免机械损伤。运输过程中使用塑料筐垫软纸,防止挤压破损。
冬季管理(11月–次年1月)
冬季主要任务是清园、修剪与越冬保护。采果后应及时清理落叶、落果,并集中烧毁或深埋,减少翌年病源基数。修剪原则为“去弱留强、通风透光”,重点剪除交叉枝、枯死枝和病虫枝。
对于北方边缘产区(如四川攀枝花、贵州兴义),冬季可能出现低温霜冻,需采取防寒措施。可采用树干涂白(生石灰:水:盐=5:20:0.5)或覆盖地膜保温,必要时搭建简易防风障。
桂圆如何做成桂圆肉干:加工工艺详解
将新鲜桂圆加工成桂圆肉干(又称龙眼干),核心在于“去壳去核、护色干燥、杀菌包装”三大环节。以下是基于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中心发布的《龙眼干标准化加工技术规范》(GCJS-TS-2020-09)的操作流程:
第一步:原料预处理
- 去壳:手工或机械剥除外壳。小型加工户可用不锈钢刀纵向划开外壳后剥离;规模化生产推荐使用龙眼剥壳机(如FL-2000型),效率可达1500kg/h。
- 去核:采用去核钳或自动去核机分离果核。要求果肉完整无损,破损率≤5%。
- 清洗漂烫:将去核后的桂圆肉放入0.5%柠檬酸+0.1%维生素C混合液中浸泡10分钟,防止氧化变色。随后在90℃热水中漂烫1.5分钟,灭酶护色。
⚠️ 注意事项:操作过程避免铁质器具接触果肉,以防产生褐变;所有工具须每日消毒。
第二步:干燥脱水
干燥是决定桂圆肉干品质的核心工序。传统日晒法成本低但受天气制约,现代多采用热泵烘干或电热烘干房。
推荐干燥参数(依据科技部“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成果):
| 阶段 | 温度(℃) | 时间(h) | 相对湿度(%) | 目标含水量 |
|---|---|---|---|---|
| 初期升温 | 50 | 4 | 70 | 果面收缩 |
| 中期恒温 | 60–65 | 12 | 50–60 | 内部水分迁移 |
| 后期降温 | 55 | 6 | <40 | ≤20% |
总干燥时间约22小时。最终产品应呈琥珀色或深黄色,质地柔韧,不粘手,折而不断。
⚠️ 注意事项:温度严禁超过70℃,否则会导致焦化、营养流失;每2小时翻动一次,保证受热均匀。

第三步:分级与包装
干燥完成后,按大小、色泽、完整度进行人工或光电分级。一级品要求:颗粒饱满、色泽一致、无杂质、无虫蛀。
包装材料应选用铝箔复合袋或真空镀铝膜,密封后充氮保鲜。储存环境要求阴凉干燥,温度≤25℃,相对湿度<60%。保质期可达12个月。
地区差异化解决方案
华南地区(广东、广西、福建)
优势:气候温暖湿润,年均温20–22℃,适合全年生长。解决方案侧重于:
- 夏季防涝排渍:开挖“井”字形排水沟,深度不低于40cm;
- 加工端推广“太阳能+热泵”联合干燥系统,节能降耗;
- 建立“合作社+加工厂”模式,统一收购、集中加工,提升附加值。
参考案例:广西贵港市港南区建成国家级龙眼干加工示范基地,年加工能力超万吨(来源:广西农业农村厅官网,2023年报道)。
西南地区(云南、四川)
特点:海拔较高,昼夜温差大,利于糖分积累。但春季干旱频发。对策包括:
- 推广节水灌溉:采用滴灌+覆膜保墒;
- 选择早熟品种如“滇红1号”,避开雨季采收;
- 利用高原强日照资源发展“日晒+低温烘干”组合工艺,降低成本。
台湾地区经验借鉴
台湾在桂圆干加工方面技术领先,尤其是“焙干工艺”闻名。其特色在于使用龙眼木炭火慢焙,赋予产品独特香气。大陆可借鉴其“低温慢焙+全程温控”理念,提升风味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