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菇出菇方式概述
平菇(Pleurotus ostreatus)是我国栽培面积最广的食用菌之一,因其适应性强、生长周期短、产量高而深受农户青睐。其中“鲜平菇”作为市场上主要销售形式,对出菇质量、整齐度和商品性要求较高。因此,掌握科学的平菇出菇方式是实现高产优质的关键环节。
根据农业农村部发布的《全国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0年)》指出,我国平菇年产量超过700万吨,占全球总产量的70%以上,主产区分布在河南、山东、河北、四川、江苏等地(来源:农业农村部官网)。随着设施农业的发展,平菇已实现全年生产,但不同地区、不同季节需采用差异化的出菇管理策略。
平菇出菇方式主要包括以下三种类型:
- 袋式出菇法(主流方式)
- 床架式出菇法(适用于工厂化栽培)
- 覆土出菇法(较少见,用于特定品种)
本文将重点围绕袋式出菇法展开详细技术解析,并结合不同气候区域(北方寒冷区、南方湿热区、中部温带区)和四季环境变化,提供可操作性强的技术方案。
袋式出菇方式核心技术流程
袋式栽培是目前我国鲜平菇生产中最普遍的出菇方式,具有成本低、操作简便、便于搬运和管理的优点。其基本流程为:原料配制 → 装袋灭菌 → 接种发菌 → 出菇管理 → 采收。
一、培养料配方与装袋
推荐配方(以干料计):
- 棉籽壳 80%
- 麦麸 15%
- 石灰 2%
- 石膏 1%
- 过磷酸钙 1%
- 含水量控制在60%-65%
- 原料混合均匀,加水搅拌至手握成团、指缝无滴水;
- 使用17×33cm聚丙烯塑料袋,每袋装湿料约1kg(折干料约400g);
- 装袋后中间打直径2cm的接种孔,深度8–10cm;
- 高压蒸汽灭菌:121℃维持2小时,或常压灭菌100℃持续8–10小时。
注意事项:
操作步骤:
- 灭菌后必须冷却至30℃以下再接种,防止烫伤菌种;
- 装袋松紧适中,过紧影响透气,过松易染杂菌;
- 建议使用二级脱毒菌种,如“农科12号”、“川香平2号”等国家认定优良品种(参考: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http://iarrp.caas.cn/)。
二、发菌期管理
发菌阶段是指从接种到菌丝长满菌袋的过程,通常需要18–25天(温度22–25℃条件下)。
- 温度控制:保持室温22–25℃,避免高于28℃引发烧菌;
- 湿度控制:空气相对湿度60%–70%,防止袋口积水导致污染;
- 光照:完全避光,黑暗有利于菌丝生长;
- 通风:每日通风1–2次,每次30分钟,排除CO₂积聚;
- 翻堆检查:每隔7天翻堆一次,剔除污染袋(绿霉、链孢霉等)。
- 发菌期间严禁开袋催蕾;
- 若发现局部污染,可用75%酒精注射处理,严重者立即移出培养室;
- 菌丝长满后应继续培养5–7天,完成生理成熟,提高出菇整齐度。
注意事项:
关键技术点:
出菇阶段管理:核心出菇方式详解
当菌袋完全发好且生理成熟后,进入出菇管理阶段,这是决定鲜平菇品质和产量的核心环节。
一、开口与催蕾
- 用消毒刀片割开袋口,呈“X”形或环割,露出菌丝表面;
- 或直接解开扎口绳,拉直袋口形成筒状;
- 将菌袋整齐排放在出菇架上,间距5–8cm,利于通风;
- 开始进行温差、光照和湿度刺激催蕾。
- 温差刺激:昼夜温差8–10℃(如白天20℃,夜间12℃),持续2–3天;
- 光照诱导:每天给予500–1000 lux散射光,持续10–12小时;
- 湿度提升:空间相对湿度提高至85%–95%,通过喷雾加湿(注意不可直接喷向菌丝面)。
权威依据: 据中国农业科学院发布的《食用菌高效栽培技术手册》(2022版)指出:“平菇原基形成需要明显的环境逆境信号,尤其是温差和光强变化,是触发出菇的关键因子。”(资料来源: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
催蕾三要素:
操作步骤:
二、子实体生长期管理
原基出现后进入快速生长期,此阶段持续7–10天即可采收第一潮菇。
- 温度:保持15–22℃为宜,高温品种可耐受至25℃;
- 湿度:维持85%–90%,地面洒水增湿,空中喷雾(细雾状);
- 通风:每日通风2–3次,每次30分钟,防止CO₂浓度过高导致“高脚菇”;
- 光照:持续提供500–1000 lux散射光,促进菌盖展开和色泽正常。
注意事项:
管理要点:
- 喷水时间宜在早晚进行,中午高温时段禁止喷水;
- 出现黄菇病(细菌性病害)时,应及时清除病菇并喷施0.1%漂白粉溶液;
- 每潮菇采收后停水3–5天,让菌丝恢复,然后补水促第二潮菇。
不同季节的平菇出菇方式调整策略
由于鲜平菇对温度极为敏感,不同季节需采取差异化出菇管理措施。
春秋季(适宜季节)——自然出菇为主
- 代表地区:河南、山东、河北、安徽等中部温带区
- 温度范围:10–22℃
- 出菇方式:开放式大棚+自然温差催蕾
- 操作建议:
- 白天通风降温,夜间关闭棚膜制造温差;
- 利用遮阳网调节光照强度;
- 每潮菇间隔7–10天,一般可收3–4潮菇。
数据支持:据河南省农科院试验数据显示,在春秋两季采用“日揭夜盖”模式,平菇生物转化率可达85%以上(来源: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官网)。
冬季(低温季节)——保温加人工催蕾
- 代表地区:东北、西北、内蒙古等寒冷地区
- 温度挑战:室外常低于0℃,棚内需维持≥8℃
- 出菇方式:温室加热+补光催蕾
- 操作建议:
- 使用日光温室或塑料大棚,内设暖风机或地热线保温;
- 白天利用太阳增温,夜间覆盖草苫保温;
- 安装LED植物灯,每日补光10小时(波长660nm红光+450nm蓝光组合);
- 控制湿度在80%–85%,防止结露引发病害。
- 不可使用明火加温(如煤炉),以免产生CO中毒;
- 菌袋可集中堆放,外部覆盖薄膜保温,待现蕾后再分散摆放。
注意事项:
夏季(高温季节)——降温控湿防烂菇
- 代表地区:广东、广西、福建、海南等南方湿热区
- 温度风险:常超过30℃,极易烧菌或烂菇
- 出菇方式:空调房栽培或山洞栽培
- 操作建议:
- 选用耐高温品种,如“高温王”、“夏平1号”;
- 出菇房安装空调,控制温度≤25℃;
- 加强通风,配合湿帘风机系统降低湿度;
- 缩短出菇周期,现蕾后5–7天及时采收,避免开伞。
权威指导: 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设施食用菌智能化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提出:“夏季平菇生产应以‘降温为核心’,综合运用遮阳、喷雾、负压通风等手段构建适宜微气候。”(来源: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
采收与后续管理
一、采收标准
- 菌盖边缘由内卷转为平展前采收;
- 单朵重量达50–100g;
- 色泽正常,无病斑、无虫蛀;
- 成丛生长的应整丛采摘,不留残柄。
二、转潮管理
- 采收后清理料面,去除死菇、残柄;
- 停水养菌3–5天;
- 可向袋内注水(补水至原重的60%–70%);
- 重新进行温差、光照、湿度刺激,启动下一潮出菇。
一般管理得当可收获3–4潮菇,生物学效率达70%–90%。
常见问题及应对措施
问题 | 原因 | 解决方案 |
---|---|---|
不出菇 | 菌龄不足、温差不够、光线弱 | 延长后熟期,加大温差至10℃,增加光照 |
畸形菇(鹿角状) | CO₂浓度过高 | 加强通风,每日换气2–3次 |
菇体发黄腐烂 | 细菌感染、喷水过多 | 清除病菇,停止喷水,加强通风 |
生长缓慢 | 温度过低或营养不良 | 提升温度至18℃以上,补充营养液(如0.1%尿素+0.2%KH₂PO₄) |
结语
科学的平菇出菇方式是实现鲜平菇高产、优质、高效的关键。无论是春季自然催蕾、冬季保温出菇,还是夏季降温控湿,都必须依据当地气候特点灵活调整管理策略。同时,坚持标准化操作、严控污染、合理轮作,才能确保持续稳定产出高品质鲜平菇。
未来,随着智能环境控制系统和优良菌种的推广应用,平菇出菇方式将更加精准化、工厂化,助力我国食用菌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