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根汤的由来与核心作用
葛根汤源自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论》,是中医经典方剂之一,主要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尤其是伴有项背强痛、无汗恶风等症状的情况。其组方简洁而高效,由葛根、麻黄、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七味药组成,其中葛根为君药,起着解肌退热、生津舒筋的关键作用。
在现代临床中,葛根汤不仅用于感冒、流感等呼吸系统疾病,还广泛应用于颈椎病、面神经炎、过敏性鼻炎等多种病症,疗效显著。而作为方中主药,葛根汤中葛根常用量是多少成为医生和患者共同关注的问题。

葛根汤中葛根常用量是多少?
关于“葛根汤中葛根常用量是多少”这一问题,需结合古籍记载与现代临床实践综合分析。
根据《伤寒论》原文记载,葛根汤中葛根的用量为“四两”,按汉代度量衡换算,约合现代12克左右。这是最原始的经典用量,至今仍被广泛参考。
而在现代中医药临床实践中,葛根的常用剂量通常在10~30克之间,具体用量需根据病情轻重、患者体质及配伍药物进行调整:
- 普通感冒或轻症风寒:常用10~15克,以解表散寒、缓解颈项不适为主;
- 项背强直明显或发热较重者:可增至20~30克,增强解肌退热、舒筋通络之效;
- 慢性颈椎病或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辅助治疗:部分医家甚至使用至30克以上,但需辨证施治,避免过量伤胃。
值得注意的是,葛根性凉,味甘辛,虽药性平和,但脾胃虚寒者应慎用大剂量,以防引起腹泻或胃部不适。
影响葛根用量的关键因素
在实际应用中,“葛根汤中葛根常用量是多少”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受多种因素影响:
- 辨证类型:若属风寒束表、经气不利型,葛根宜重用以舒筋;若为表虚自汗,则不宜大量使用。
- 配伍关系:葛根与麻黄、桂枝同用可增强发汗解表之力;与芍药相配则能缓急止痛,调节其辛散之性。
- 剂型差异:汤剂吸收快,剂量可略高;丸散剂则用量偏小。
- 地域与季节:北方寒冷地区或冬季外感多见,葛根用量常偏上;南方湿热环境下则酌情减少。
因此,临床用药强调“因人、因时、因地制宜”,不可机械套用固定数值。

现代研究支持葛根的药理作用
近年来,多项药理研究表明,葛根主要活性成分包括葛根素、大豆苷、大豆异黄酮等,具有以下作用:
- 解热镇痛:通过调节体温中枢,缓解发热症状;
- 改善微循环:扩张脑血管,增加椎基底动脉血流量,对颈椎病引起的头晕有效;
- 抗炎抗病毒:抑制呼吸道病毒复制,减轻炎症反应;
- 保护心脑血管:降低血压、改善心肌供血。
这些现代研究成果进一步验证了葛根在葛根汤中的核心地位,也为合理确定“葛根汤中葛根常用量是多少”提供了科学依据。
使用建议与注意事项
尽管葛根安全性较高,但在使用葛根汤时仍需注意以下几点:
- 孕妇、哺乳期妇女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 高血压患者使用含麻黄的葛根汤时需监测血压;
- 葛根可能影响血糖水平,糖尿病患者应密切观察;
- 不建议长期连续服用,一般疗程3~7天为宜。
此外,建议在正规医疗机构就诊后辨证开方,切勿自行抓药滥用。

结语
综上所述,“葛根汤中葛根常用量是多少”并没有统一标准答案,但普遍认为在10~30克之间较为适宜,经典用量为12克左右。关键在于辨证论治,结合个体差异灵活调整。作为中医经典方剂的重要组成部分,葛根以其独特的解肌退热、生津舒筋功效,在临床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了解葛根的合理用量,不仅能提升治疗效果,也能确保用药安全,真正实现“药到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