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黄芩的基本介绍
黄芩,学名 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是唇形科黄芩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广泛用于中医药材中,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等功效。很多人在了解黄芩的功效之前,首先会好奇:黄芩长的什么样?本文将从植物形态、根茎特征、叶片与花朵等多个角度,详细解析黄芩的外观特征。
二、黄芩的植株外观特征
黄芩植株通常高度在20-50厘米之间,茎直立,呈四棱形,表面常带有细毛。整株植物呈现绿色,成熟后部分茎干会变成紫褐色。黄芩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根部粗壮,是药用的主要部位。
三、黄芩根部的形态特征
黄芩的根是其药用价值的核心,根部呈圆柱形或扭曲状,长度一般在10-25厘米,直径1-2厘米。新鲜的黄芩根颜色为黄棕色至深黄色,断面呈黄色或橙黄色,质地坚硬,气味微苦。老根常有纵向裂纹,表面粗糙。
四、黄芩的叶与花特征
黄芩的叶片对生,呈卵形或披针形,长2-5厘米,宽1-2厘米,边缘有锯齿,叶面绿色,背面淡绿色,两面均被短柔毛。夏季开花,花小,蓝紫色或淡紫色,呈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花冠唇形,具有典型的唇形科植物特征。
五、黄芩的生长环境与采收季节
黄芩多生长于我国北方的山坡、草地、林缘等阳光充足、排水良好的环境中。主要分布于河北、山西、内蒙古、甘肃等地。一般在春秋季采挖根部,除去泥土、晒干后入药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