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熟地黄?
熟地黄,作为传统中医药材中的重要一味,广泛应用于补血滋阴、益精填髓的方剂中。它是由生地黄经过反复蒸晒加工而成,药性由寒转温,味甘而微温,归肝、肾经。因其在中医临床中的广泛应用和显著疗效,熟地黄被誉为“补血圣药”。
许多人常听到“熟地”这一称呼,不禁产生疑问:熟地黄也叫熟地吗?答案是肯定的。在中医药领域,“熟地”正是“熟地黄”的简称,二者指的是同一种药材。无论是在古籍记载还是现代药典中,“熟地”均作为“熟地黄”的通用别名存在。

熟地黄的炮制过程与名称由来
熟地黄之所以被称为“熟”,源于其独特的炮制工艺。“熟”在这里意为“经过加工处理”,与“生”相对。生地黄采挖后直接晒干或烘干,称为“生地”,具有清热凉血的功效;而熟地黄则是将生地黄经过九蒸九晒等复杂工序加工而成,使其药性发生转变,增强了滋补作用。
正因这一加工过程,药材从“生”变为“熟”,名称也随之演化。久而久之,“熟地黄”被简称为“熟地”,在中医处方、药房配药及日常交流中广泛使用。因此,当医生开方写“熟地”时,药师会默认配给熟地黄,不会产生歧义。
熟地黄的药用功效与临床应用
熟地黄(即熟地)主要功效包括:
- 补血养肝:用于血虚引起的面色萎黄、头晕心悸等症状。
- 滋阴补肾:适用于肾阴不足导致的腰膝酸软、耳鸣遗精等症。
- 益精填髓:对精血亏虚、早衰体弱者有良好调理作用。
在经典方剂如六味地黄丸、左归丸、四物汤中,熟地黄都是核心成分。现代研究也表明,熟地黄含有多种环烯醚萜苷类、多糖和氨基酸,具有抗氧化、调节免疫、促进造血等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熟地黄性质滋腻,容易助湿碍胃,因此脾胃虚弱、湿气重者应慎用,或配伍陈皮、砂仁等理气健脾药以减轻副作用。

熟地黄也叫熟地吗?常见误区解析
尽管“熟地”是“熟地黄”的通用简称,但在一些非专业场合,仍有人对此产生误解。例如,误以为“熟地”是另一种植物,或与“生地”只是新鲜与干燥的区别。实际上,这种理解并不准确。
关键区别在于:
- 生地黄 ≠ 熟地黄:两者虽同源,但药性、功效截然不同。
- 熟地 = 熟地黄:仅为简称与全称的关系,无实质差异。
因此,在查阅中医文献、购买中药材或咨询医师时,若看到“熟地”,即可理解为“熟地黄”。这一简称不仅合法合规,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所认可。

如何选购与保存熟地黄?
在选购熟地黄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 外观:优质熟地黄呈乌黑色,油润光泽,断面黏性足。
- 气味:有轻微焦糖香气,无霉味或酸败味。
- 质地:柔软不易折断,过于干硬者可能炮制不当或存放过久。
保存时应置于阴凉干燥处,密封防潮,避免虫蛀。若长期存放,可放入冰箱冷藏,但需注意防潮包装。
结语
综上所述,“熟地黄也叫熟地吗”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明确的:熟地黄就是熟地,熟地是熟地黄的常用简称。了解这一点,不仅有助于正确理解中医处方,也能在日常养生中更准确地使用这味经典滋补药材。无论是作为单味药使用,还是作为复方的重要组成部分,熟地黄都以其卓越的补益功效,持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