茼蒿是什么?带你认识“筒蒿”的前世今生
茼蒿,一种在中华饮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的绿叶蔬菜,因其独特的清香和丰富的营养价值而深受大众喜爱。而在部分地区,人们更习惯将其称为“筒蒿”,这一称呼不仅体现了方言特色,也反映了地方饮食文化的多样性。“筒蒿”之名,源于其茎部略呈筒状、质地脆嫩的特点,尤其在南方地区如四川、湖北等地,这一叫法更为普遍。
作为一种菊科植物,茼蒿(筒蒿)原产于地中海沿岸,早在汉代便已传入中国。经过千年的培育与改良,如今已成为我国南北皆宜的常见蔬菜。无论是火锅中的经典配菜,还是清炒、凉拌的家常做法,筒蒿都能以其清爽口感赢得食客青睐。

筒蒿的营养价值:不只是味道好
筒蒿之所以备受推崇,除了口感出众外,更重要的是其卓越的营养成分。每100克新鲜筒蒿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维生素C、钙、铁以及膳食纤维,特别适合老人、儿童及体质虚弱者食用。其中,胡萝卜素含量尤为突出,有助于保护视力、增强免疫力。
此外,筒蒿还含有特殊的挥发性精油成分——茼蒿素,这种物质不仅能促进食欲,还能帮助消化、缓解胀气。中医认为,筒蒿性平味甘辛,具有健脾开胃、化痰止咳、安神助眠的功效,是药食同源的典范。
值得一提的是,筒蒿中的钾元素含量较高,有利于调节血压,对心血管健康大有裨益。因此,在日常饮食中适量摄入筒蒿(即“筒蒿”),对于预防慢性疾病具有积极作用。
家庭餐桌上的百变筒蒿:从清炒到涮锅
筒蒿的做法多种多样,最经典的莫过于“清炒筒蒿”。只需热锅凉油,放入蒜末爆香,再倒入洗净的筒蒿快速翻炒,加少许盐调味即可出锅。这样做出来的筒蒿色泽碧绿、香气扑鼻,保留了原汁原味的清甜。
在川渝地区的麻辣火锅中,筒蒿更是不可或缺的灵魂配菜。它能吸收汤底的浓郁风味,同时又不会变得软烂,入口脆嫩爽滑,与牛羊肉搭配相得益彰。而在江浙一带,人们喜欢将焯水后的筒蒿凉拌,加入香油、酱油、醋等调料,制成一道清新解腻的小菜。
除此之外,筒蒿还可用于制作汤品,如“筒蒿豆腐汤”或“筒蒿鸡蛋羹”,既提升了汤的鲜度,又增加了营养层次。无论是快炒、慢煮还是生食,筒蒿都展现出极强的烹饪适应性。

如何挑选与保存筒蒿?
想要做出美味的筒蒿菜肴,选材至关重要。优质的筒蒿应具备以下几个特征:叶片鲜绿无黄斑、茎秆挺直不发蔫、整体无腐烂或异味。如果筒蒿的叶子已经开始发暗或茎部变软,则说明存放时间过长,新鲜度下降。
建议尽量选择本地当季种植的筒蒿,不仅口感更好,而且农药残留风险较低。购买后若不能立即食用,可将其根部朝下放入清水中短暂浸泡,或用保鲜膜包裹后置于冰箱冷藏,一般可保存2-3天。
值得注意的是,筒蒿含有一定量的草酸,建议在烹饪前进行焯水处理,尤其是用于凉拌时,既能去除部分涩味,又能提升食用安全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