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术片的基本介绍
白术(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是中医临床上常用的一味健脾益气类中药材,其主要入药形式为“白术片”,即经过采收、清洗、切片、干燥等工艺处理后的饮片。根据炮制方法的不同,白术片可分为生白术和炒白术两大类。虽然二者来源相同,但在性味、功效及临床应用上存在显著差异。了解生白术与炒白术的区别,有助于更精准地指导中医辨证施治。
白术性温,味甘、苦,归脾、胃经,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等功效。在历代本草著作中均有记载,如《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称其“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现代药理研究也证实,白术含有挥发油、多糖、内酯类等活性成分,具有调节胃肠功能、增强免疫、抗炎抗氧化等多种作用。

生白术的特点与应用
生白术即未经加热炮制的白术片,保留了药材最原始的药性和成分。其性偏温燥,健脾燥湿之力较强,尤擅祛湿行水,适用于脾虚湿盛所致的水肿、痰饮、小便不利等症状。此外,生白术还常用于治疗脾虚导致的消化不良、腹胀便溏等症。
在经典方剂中,如“五苓散”、“苓桂术甘汤”等均使用生白术,以发挥其利水渗湿之功。近年来临床观察发现,大剂量使用生白术(30g以上)还可用于治疗功能性便秘,因其能促进胃肠蠕动、增强脾主运化功能,体现了“塞因塞用”的反治法思想。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生白术燥性较重,阴虚内热或津液亏耗者应慎用,以免助火伤阴。
炒白术的炮制与功效转变
炒白术是将净白术片用文火或麸皮同炒至表面微黄、香气溢出而成。这一炮制过程不仅改变了药材的颜色和气味,更重要的是调整了其药性与作用重点。
相较于生白术,炒白术的燥烈之性减弱,健脾益气的功效得到增强,更偏重于补气健脾、止泻止汗。因此,在治疗脾气虚弱、食欲不振、倦怠乏力、久泻脱肛等症时,炒白术更为常用。例如,在“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等经典补益方剂中,通常选用炒白术作为君药或臣药,以增强全方的补脾之力。
现代研究表明,炒制过程可提高白术中多糖类成分的溶出率,同时降低部分刺激性挥发油含量,从而使其药效更加温和持久,更适合长期调理使用。

生白术与炒白术的临床选择对比
| 比较维度 | 生白术 | 炒白术 |
|---|---|---|
| 炮制方式 | 不经加热,直接切片干燥 | 文火或麸炒至微黄 |
| 性味特点 | 苦、甘,温,燥性较强 | 甘温,燥性减轻,香气浓郁 |
| 主要功效 | 健脾燥湿、利水消肿 | 健脾益气、止泻止汗 |
| 适用证型 | 脾虚湿盛、水肿、痰饮 | 脾气虚弱、久泻、自汗、乏力 |
| 经典配伍方剂 | 五苓散、苓桂术甘汤 | 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 |
| 使用注意事项 | 阴虚津亏者慎用 | 更适合长期调补,适用范围广 |
从实际应用来看,医生会根据患者体质和病机特点来决定使用生白术还是炒白术。例如,对于湿气重、舌苔厚腻的患者,优先考虑生白术;而对于面色萎黄、食欲差、易疲劳的脾虚患者,则更适合选用炒白术。
如何选购优质白术片
在日常用药或代茶饮调理中,选择优质的白术片至关重要。优质白术片应具备以下特征:
- 外观:片形均匀,厚度适中,表面黄白色或淡棕黄色,有明显的放射状纹理(菊花心);
- 质地:坚实不易碎,断面角质样或粉性适中;
- 气味:具特异清香,无霉变、虫蛀或硫熏异味;
- 产地:道地产区以浙江于潜(“于术”)、安徽、湖南等地为主,其中“浙白术”品质尤佳。
建议在正规药店或医疗机构购买经检验合格的饮片,并注意区分是否为硫磺熏蒸过度的产品(颜色异常洁白、气味刺鼻者需警惕)。

结语
生白术与炒白术虽同源一物,但因炮制不同而功效各异。掌握二者之间的区别,不仅能提升中医辨证用药的精准度,也有助于患者合理选择适合自身体质的调理方式。无论是用于祛湿利水的生白术,还是侧重补脾益气的炒白术,白术片都在中医药体系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未来随着对白术化学成分与药理机制的深入研究,其临床价值有望进一步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