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虫新品种“中棉所1701”:棉花产业的绿色革命
在农业科技的前沿,一项重大突破正悄然改变着棉花产业的未来——“中棉所1701”,一个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和中棉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培育的转基因抗棉铃虫早熟杂交棉花品种,以其卓越的特性和产量表现,为棉农带来了新的希望。
“中棉所1701”以其国审棉20231011的审定编号,标志着其正式成为国家认可的棉花新品种。这一品种的诞生,源于P521A与中棉所9708的精心杂交,其目标性状直指抗棉铃虫,为棉农解决了长期以来棉铃虫害的困扰。持有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的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确保了这一品种在黄河流域的生产应用安全,证书编号农基安证字(2018)第318号,为种植者提供了法律和安全的双重保障。
在黄河流域棉区,夏播生育期仅为102天的“中棉所1701”,以其紧凑的株型、粗壮的茎秆和中等的叶片,展现出了强大的生长潜力。单株结铃高达9.05个,铃重5.9克,衣分40.9%,子指10克,霜前花率高达89.6%,这些数据不仅体现了其早熟特性,更预示了其高产的可能性。此外,其耐枯萎病和黄萎病的能力,以及对棉铃虫的抗性,使其在病虫害防治上更具优势。
产量表现上,“中棉所1701”在2020—2021年的区域试验中,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比对照品种增产15.6%、17.7%和16.6%。2022年的生产试验中,这一增产趋势更加明显,分别增产17.8%、19.2%和16.5%。这些数据不仅证明了“中棉所1701”的高产潜力,也显示了其在实际生产中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栽培技术要点的明确,为种植者提供了清晰的指导。从播种期的确定到种植密度的调整,从化学调控到肥水管理,再到病虫草害的防治,每一步都为“中棉所1701”的健康成长和高产提供了科学依据。
最终,经过严格的审定,“中棉所1701”被认定为符合国家棉花品种审定标准,适宜在山东、河南、河北、山西南部、江苏淮河以北棉区夏播种植。这一品种的推广,不仅为棉农带来了增产增收的希望,更为棉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枯萎病、黄萎病重病地不宜种植的提醒下,我们更应珍惜这一绿色革命的成果,合理规划,科学种植,让“中棉所1701”成为棉花产业的新标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