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珍稀食用菌——杨树菇的栽培之旅
杨树菇,这个食用菌界的新星,以其独特的风味和营养价值,迅速在国内外市场上崭露头角。它的柄部脆嫩,菌盖肥厚,营养满满,是近年来人工驯化栽培成功的珍稀食用菌之一。过去,人们只能依赖采集野生杨树菇,而现在,我们有了人工种植的技术,让这种美味走进千家万户。
种植杨树菇的第一步是配料装袋。我们有两种配方可供选择:配方一以阔叶树木屑为主,搭配麸皮、米糠等,配方二则以棉籽壳和木屑为主。按照精确的比例混合这些材料,并调整水分至料水比为1:1.3,然后装入17厘米×33厘米的聚乙烯塑料袋中,确保装料松紧适度,两端绑活结。
接下来是灭菌接种环节。在100°C下常压灭菌13至15小时,待自然冷却至28°C后进行播种。采用两头接种法,接种后移入培养室,保持室温在20至27°C。若室温超过27°C,需加强通风并散堆降温。每日轻喷水一次,保持空气相对湿度在65%至75%,大约25至35天后,菌丝就能长满袋。
出菇管理是关键步骤。当料面出现黄褐色分泌物时,打开袋口一头进行管理。每天增加通风次数,每次约1小时,并根据天气情况,每天喷水1至3次,将空气相对湿度提高到85%至95%。7天后,菇蕾即可形成。当菇盖长至1至2厘米时,进行疏蕾,去除幼弱的小蕾,并套上纸筒以增加局部二氧化碳含量,使菇体均匀肥厚。出菇后,避免直接向菌盖喷水,而是向空中、地面、墙壁喷雾,勤喷细喷,并在喷水后开窗通风,加快菌盖表面水珠挥发,以保持鲜菇的商品质量。
最后是合理采收。当菇盖颜色开始变浅,接近开伞而菌膜未破时采收,采大留小。第二潮菇采收后,若菌袋失水过多,可用1%蔗糖水浸泡补充水分,并在料面上覆菜土或火烧土。一般可采4至5潮菇。
杨树菇的栽培之旅,不仅为我们的餐桌带来了新的美味,也为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让我们一起期待这种菇中新秀,如何在未来的市场上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