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的药用瑰宝——川芍2号

2025-07-01 05:17:12 发布

在四川盆地西北部的龙泉山脉丘陵地区,一种名为“川芍2号”的多年生草本植物正以其独特的药用价值和农业潜力,为当地农民带来希望与丰收。川芍2号,由四川农业大学联合多家企业和技术推广站共同培育,源自中江栽培群体,以其卓越的品质和抗性,成为当地农业的新宠。

川芍2号株高40至90厘米,叶片二回三出复叶,小叶狭卵形至披针形,顶端渐尖,基部楔形或偏斜。其花朵2至3朵,生于茎顶和叶腋,外花瓣呈倒卵形,粉红色,雄蕊完全瓣化,瓣化瓣同样为粉红色,花盘浅杯状,包裹心皮基部。花期在每年的4至5月,为这片丘陵地区带来一抹亮丽的色彩。

品质方面,川芍2号的芍药苷含量高达3.39%,这一数值在同类品种中表现突出。抗性方面,多点试验田间表现显示,川芍2号对根腐病表现为低感,对灰霉病表现为中抗,这使得它在田间管理上更为省心。

产量表现上,2011至2017年的多点品比试验中,川芍2号的平均鲜产达到了2371.6公斤/亩,比对照增产11.5%,这一成绩无疑为种植者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

栽培技术要点包括:选择无病虫、无霉烂、无空心、无干缩的粗壮芍头作为繁殖材料;开厢作垄,垄宽80至100厘米,垄高30厘米,垄间沟宽30厘米;抗旱排涝,栽种后及时抗旱保苗、及时排水防涝;病虫害防治,提早预防根腐病,及时根治灰霉病。

川芍2号适宜在四川盆地西北部龙泉山脉的丘陵地区种植,海拔400至1100米,土壤为紫色砂质中壤土。需要注意的是,川芍2号忌连作,建议与红花、菊花等作物轮作;在7至9月雨季,要及时清沟排水,排除田间积水,减少根部病害发生,以免引起烂根。

川芍2号,不仅是四川农业大学科研成果转化的结晶,更是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新希望。它的出现,为四川盆地的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传统中药材的现代化种植提供了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