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的抗虫新宠——冀棉569

2025-09-03 05:14:01 发布

在黄河流域,棉花种植历史悠久,但棉铃虫的侵害一直是棉农们头疼的问题。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培育出了一种新型转基因棉花品种——冀棉569,它不仅拥有抗棉铃虫的特性,还具备了优异的产量表现和纤维品质。

冀棉569,这个国审棉20220018号品种,以其独特的基因——转cry1Ab/cry1Ac基因,为棉农们带来了抗虫的新希望。它的育种者和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持有单位均为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棉花研究所,证书编号为农基安证字(2021)第207号,确保了其安全性和合法性。

在特性上,冀棉569属于中熟常规棉花品种,春播生育期为116天,株型松散,株高约104.8厘米,果枝较长且平展,茎秆粗壮,茸毛较少,叶片中等大小,叶色中绿。它的第一果枝节位为6.8节,单株结铃18.2个,铃呈卵圆形,单铃重6.2克,衣分43.0%,子指10.6克,霜前花率高达94.7%。出苗好,长势强,整齐度好,吐絮畅。在抗病性方面,冀棉569高抗枯萎病,耐黄萎病,并且抗棉铃虫。

纤维品质方面,冀棉569的表现同样出色。HVIC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为29.9毫米,断裂比强度为32.5厘牛/特克斯,马克隆值为5.1,断裂伸长率为6.1%,反射率为76.2%,黄色深度为8.6,整齐度指数为85.3%,纺纱均匀性指数为149,纤维品质为Ⅲ型。

产量表现上,冀棉569在2019-2020年的黄河流域棉区统一试验中,两年平均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60.3千克、112.0千克和105.8千克,比对照品种中棉所100增产1.2%、5.7%和4.8%。2021年的生产试验中,亩产分别为229.7千克、94.9千克和86.8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4.7%、8.7%和8.6%。

栽培技术要点包括适期播种(4月15日-5月5日),合理密植(2500-3500株/亩),适当化学调控,增施有机肥,适时浇水和排水,以及坚持以防为主的病虫草害防治。

最终,冀棉569通过了国家棉花品种审定标准,适宜在黄河流域棉区春播种植,但黄萎病重病地不宜种植。这不仅是一个棉花品种的革新,更是棉农们对抗棉铃虫侵害的新武器,冀棉569以其出色的抗虫性和产量表现,有望成为黄河流域棉区的新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