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农36号:山西农业的新星,谷子中的佼佼者
在山西的广袤田野上,一种名为“长农36号”的谷子品种正以其卓越的特性和产量,成为当地农业的新宠。这个品种由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谷子研究所精心培育,凝聚了郭二虎、范惠萍等科学家的智慧和汗水。它的诞生,不仅代表了农业科技的进步,也预示着农民增收的新希望。
“长农36号”是一种春播中晚熟的常规谷子品种,以其在山西长治地区125天左右的生长期而著称。这种谷子幼苗的叶鞘呈现绿色,成熟植株高达142.7厘米,穗长20.5厘米,单穗重达21.7克,单穗粒重17.0克,出谷率高达78.3%,千粒重3.06克。它的穗形如纺锤,穗码松紧适中,刚毛短,呈现出白谷黄米的色泽。这种谷子不仅成穗率高,抗倒性强,而且在营养成分上也表现优异,粗蛋白含量12.77%,粗脂肪含量3.91%,赖氨酸含量0.24%,显示出其良好的营养价值。
在抗病性方面,“长农36号”同样表现出色,它能够抵抗谷瘟病和谷锈病,对白发病更是具有高抗性。在产量上,它在两个生长周期中分别达到了285.4千克和264.5千克的亩产,比对照品种承谷8号分别增产了9.64%和9.30%。
为了充分发挥“长农36号”的潜力,栽培技术要点包括精细整地、合理施肥、适时播种和合理密植。春季结合播前整地时,每亩施用30~40千克的复合肥,保持适宜的氮磷比。拔节后追肥10~15千克,以确保土壤的肥沃。春播适宜播期为5月中旬,种植密度每亩2.5~3万株,地膜覆盖种植则控制在每亩3~3.5万株。
田间管理同样重要,需要及时进行间苗、定苗和中耕除草。使用药剂拌种或购买包衣种子,可以有效预防白发病和谷瘟病。在拔节到抽穗期间,一旦发现病虫害,应立即采用药剂喷雾防治。收获时也要及时,以防止鸟害。
“长农36号”适宜在山西中南部、陕西延安、甘肃东部等无霜期150天以上的地区进行春播种植。在种植过程中,需要注意做好种子拌种处理,及时防治谷子钻心虫、白发病、谷瘟病及后期鸟害,同时慎用除草剂,以保护这一优良品种的生长环境。
总的来说,“长农36号”以其高产、优质、抗病的特性,成为了谷子种植的新选择,为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也为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