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耘麦田,播种未来:何蓓如教授与杂交小麦育种的辉煌篇章》
何蓓如教授,一位在杂交小麦育种领域耕耘多年的科学家,1944年出生于陕西陇县。自1963年从陕西省武功农校毕业后,他便投身于农技推广工作,并于1978年考入西北农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1981年硕士毕业后,何教授留校工作至今,并担任博士生指导教师,兼任中国农业高新技术学会理事。
何教授以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育人精神,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多门课程,共培养了23名硕士研究生和9名博士生。他的科学研究和科技推广工作成绩斐然,荣获多项荣誉,包括农牧渔业部部属重点高等农业院校优秀教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陕西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等,并在1997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96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
自70年代初,何教授便致力于小麦雄性不育和杂交小麦的研究。他针对T型小麦雄性不育系的缺陷,从1981年起研究K型不育系,并在1987年完成三系配套。这一成果被鉴定为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推动了杂交小麦向生产应用的迈进,被评为“1988年中国十大科技成就”之一。
何教授不仅扩大了不育系资源,筛选出抗病不育系,还将半显性矮源导入K型不育系,为选育高产、抗倒杂交小麦开辟了新途径。他对K型不育系的细胞质效应、雄配子败育、育性恢复遗传等基本遗传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并成功创立了小麦温敏不育系的选育方法。至今,何教授已发表74篇论文,出版3部著作,并获得了8项科技奖励和3项发明专利。
1988年以来,何教授利用K型小麦不育系组配上万组合,成功选出春性强优组合“901”,并于1995年通过甘肃省张掖地区品种审定,成为国内首个通过审定的杂交小麦品种。这一成就被《人民日报》头版报道,并被评为“1995年中国科技十大新闻”之一。
何教授与中国农科院合作,育成了适合秦岭高寒山区种植的小黑麦品种“中秦1号”、“中秦2号”,现已在秦巴高寒山区广泛种植推广。近年来,他利用染色体工程方法选育非1B/1R类型的K型小麦不育系取得突破,为选育更高水平的K型杂交小麦奠定了理论基础,并已获得中国发明专利授权。
面对WTO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何教授认为简化种子生产技术、降低种子生产成本是杂交小麦种子生产产业化的关键。他创立了“选育适应中国北方小麦温敏小麦雄性不育系的方法”,并申报了中国发明专利。这一技术将强优势杂交小麦的种子生产体系由“三系法”改良成“二系法”,简化了生产技术,降低了成本。目前,何教授已在西北春麦区相关种子企业合作,推动杂交小麦产业化进程,适应黄淮麦区的二系优质杂交小麦强优势组合也已选育成功,正在加快扩繁二系亲本,力争二系杂交小麦迅速实现产业化。
何蓓如教授的一生,是与麦田共舞的一生,是播种未来的一生。他的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我国的农业科技,更为世界粮食安全贡献了中国智慧。